红灯变短啦!南京市主城区1617处信号灯进行优化!

2021年06月20日 11:14:4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目前城市道路总里程已达9400公里,路网密度为7.9公里/平方公里,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301万辆,机动车驾驶人403万人。为提升交通出行人员获得感、满意度,南京市公安局落实信号灯优化工程惠民举措,坚持综合施策,在没有采取限号、限牌、限外等措施的前提下,以信号配时管理结合交通组织优化、设施建设、执法管理等手段有效进行了交通拥堵治理,保障全市道路交通通行更加高效有序。

  一个路口7套方案,信号配时更精细

  南京交警信号配时中心对南京市主城区1617处信号灯控制路口进行统筹管理,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流量将路口分为四类,分等级进行精细调整。

  其中主干道、商圈、景区重点路口127处,次干道一般路口1111处,支路街巷基础路口200处,行人过街穿越路口179处。目前,全市873处路口信号灯实行联网联控,交管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后台远程实时对路口信号灯进行相应调整。

  主干道、商圈、景区重点路口的信号灯配时方案直接影响到全市道路的通行总体效率,而信号灯配时方案要适应不同时段的车流变化,才能更好地保障道路通行效率。

  为此,南京市公安局交管部门汇集网约车平台、导航地图平台、视屏监控监测数据等多个平台的多种路况、车流大数据,通过数据研判,融合分析掌握通行时空规律,进一步更加合理的配置信号灯通行方案。

  根据全天交通流变化规律,针对不同时段流量变化,设置了精细化配时方案。重点路口由原有的全天3-4套配时方案增加到7套配时方案,一般路口和基础路口也设置了5套以上配时方案,并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优化。

  以建邺区河西大街庐山路路口为例,该路口地处河西主干道,周边企业较多,路口车流较大并且潮汐现象明显。南京交警信号配时中心随后对路口信号进行优化,根据全天交通流变化规律,制定了匹配的信号灯运行方案,全天设置10个时段,7套配时方案,覆盖夜间低谷、早间过渡、早高峰、上午平峰、午间、下午平峰、晚高峰、晚间平峰、夜间过渡等多种车流变化区间。

  与一般路口不同,学校周边道路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时段性特征。交管部门根据寒暑假模式、春季开学模式、秋季开学模式等不同时间特点,对全市中小学周边道路路口信号灯进行调整。配时的精细化,进一步提高了道路时间资源利用率。

  从单向到网络,绿波带优化升级

  很多驾驶人开车会遇到一个“魔咒”:遇到一个红灯之后,紧接着一路红灯……也有人发现,有时候遇到一个绿灯后,也会一路绿灯。一路绿灯是因为驾车速度恰好维持了“绿波速度”。这就是交通信号绿波带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干道上各个交叉口红绿灯的启亮时序,使按照一定车速在干道上行驶的车辆通过路口时,就可以“刚好”遇到绿灯,做到少停车或不停车。

  目前南京共设有信号灯绿波带137条。

  为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提升驾驶员出行体验,同时确保道路通行安全,交管部门对现有的绿波带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并根据时段、路段特点将绿波带细分为小路段双向绿波、主干道分段绿波、夜间安全绿波和节假日时段绿波,形成绿波网络。

  从长距离单向绿波向小路段双向绿波的转变,意味着绿波理念的不断创新。交警介绍,以前设置绿波带目标都是路段越长越好,车速越快越好,但也会导致一些弊端。

  以江东中路为例,日间北向南单向绿波,晚间南向北单向绿波,但是反向车流不畅就会形成“红波带”,影响驾驶体验,同时在绿波带尾段形成拥堵节点。

  现在将原有长单向绿波改为分段绿波和双向绿波后,拥堵节点明显消失,同时驾驶体验更好。以邺城路为例,实施双向绿波改造后,通行时间由原来的5分10秒减少到3分45秒,提升效果明显。

  目前建邺区江东南路、邺城路、高庙路、螺塘路、龙王大街,栖霞区仙林大道、文苑路和灵山南路均已实现双向绿波体验。夜间时段车流较少,车速较快,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为保障车流和行人夜间交通安全,目前交管部门还在全市范围内对路口进行了夜间安全绿波改造。通过设置50公里、40公里两档夜间安全绿波速度,对筛选出主干路和次干路进行设置,压降车辆绿波通行速度,确保行车安全。

  此次信号灯优化工程惠民举措从过去的信号灯配时“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提升行人过街体验

  曾有相关专家研究表明,闯红灯现象不能全归责于行人素质,交通信号灯中红灯时长超过行人忍耐限度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红灯等候时间过长,超过90秒的忍耐限度,更容易出现闯红灯等违法行为。随着近期气温的逐渐升高,特别是在信号灯大周期路口,对路口等待红灯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也是一种考验。

  为提升非机动车、行人过街体验,南京市公安局交管部门对全市路口信号灯进行梳理,重点对信号灯周期超过100秒的路口优化调整为“大小周期”,减少行人、车辆等待时长。以兴隆大街恒山路交叉口为例,该路口信号灯原先总周期为118秒,南北方向通行30秒、东西方向通行88秒。如果大家南北向通过恒山路,最长将面临88秒的等待时长。

  经过优化后,该路口被调整为72秒和46秒的“大小周期”,南北向等待时长从最长的88秒降为49秒,甚至是23秒,等待时长平均缩短59%,同时更加有效的保障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过街时间。目前南京市已有45处大周期路口信号灯配时进行了相应调整。

  为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提升行人过街体验,南京交管部门还创新推出感应式行人信号灯,通过两组检测设备感知即将通过人行横道的行人,并对信号灯智能放行,充分保证行人通行安全,同时兼顾机动车辆的通行权,实现路口通行效率的最大化。

  水西门大街往西通行至燕山路结束,导致水西门大街江东中路至燕山路段车流量并不大,而行人通过该路段往返万达广场和金盛家居广场的却不少。以往通过红绿灯信号配时,很难兼顾行人和机动车通行。

  交管部门在水西门大街万达广场北侧试点感应式行人信号灯,将检测设备与相邻的江东中路水西门大街信号灯南向西方向车流进行联动,通行更加智能。该路段行车效率全天提高20%,行人等待时间平均缩短15秒。据悉,该套设备还将在南京市其余三处地点投入使用。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