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端午安康

2021年06月14日 11:31:54 | 来源:泰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泰州民风淳厚,民间极为重视端午。当仲夏的风吹过,粽叶的清香飘过,那些关于端午的民间习俗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建庙祭祀屈原 年/代/最/久

  端午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分管楚国王族子弟教育的“三闾大夫”屈原曾到楚将昭阳食邑——“古勃海之地”(即海陵北境一带)视察。

屈子祠所在的兴化玄武灵台景区

  唐代开元年间,海陵县北境即已建三闾大夫庙,地址在昭阳墓东南。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析海陵北部置招远场,不久又改为兴化县,但三闾大夫庙屡经修缮而不绝。入清以后,至道光年间,三闾大夫庙的屈原像被移置兴化城北拱极台的景贤祠内,同治年间即以景贤祠改为屈子祠,而三闾大夫庙故址在城南沧浪溪边仍有遗存。

  据兴化文史学者考证,全国可考的纪念屈原的庙宇共计4处。一处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汩罗玉笥山,一处在屈原的出生地湖北秭归,一处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旁的三闾大夫庙,还有一处即在泰州的兴化。四处皆在原楚国版图之内,而以泰州这处建庙时间最为悠久。

  近年来,端午时节以古礼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在泰州各地也渐渐恢复。

  祛邪除疫习俗 千/年/流/传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暑两气交互转换之时,各种蚊虫活跃,古时由于卫生条件有限,因而病毒瘟疫多有泛滥,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祛邪除疫的端午习俗。


  过去,泰州的中药铺一直有个传统,那就是端午当天准备好雄黄,免费给顾客发放。目前,这项古俗在兴化百年药店上池斋还能看到。

  上池斋位于兴化东门老街,建于清康熙六十年,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顾客将雄黄带回家,和以粮酒,盛于盆内,浸以蒜头、艾叶、菖蒲。午时,蘸雄黄酒在孩子额头写“王”字,再涂两耳和肚脐,可祛邪除疫。此后,用菖蒲、艾叶蘸雄黄酒,遍洒屋内外每个角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药铺还有苍术、白芷、苦参、艾叶等药材提前配好销售,专门用来除虫解疫。购回后放在铜炉内,午时用火燃点,烟薰各个房间。此外,还能买到装有白芷、苍术等芳香类中药的香袋,佩戴于衣襟上,亦有此效。 将整头大蒜烧熟给小孩吃,也是泰州端午古俗。一个孩子一个,独吃,不能分享,因为“独”“毒”谐音。据说,吃后夏天不拉肚子,腹内不生虫子。

  泰州的一些老浴室澡堂,端午会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有些人家,也会在家里烧百草汤给孩子洗澡。

  给刚出生的婴儿穿“虎头鞋”,以避邪去“五毒”,保佑一生平安。这一端午习俗在泰州已流传千年,其中高港“口岸虎头鞋”名气颇大,入选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浓情民间活动 粽/享/快/乐

  端午是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它的诗意,隐藏在麦黄杏熟里,隐藏在飘香的粽叶里,隐藏在画船喧叠鼓里。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诗的主题原来就是尘世的幸福。

  赛龙舟

  “五月城河浅水流,喧天锣鼓闹龙舟。锦标夺得人争羡,泰坝衙门都皂头。”清代朱余庭在《海陵竹枝词》中曾描述了泰州城河五月赛龙舟的历史习俗。

  明末清初,每逢端午节,均有龙舟于泰州城河竞渡。参加竞渡的龙舟很讲究:船身窄而长,扎成龙形,龙头、龙尾和麟甲等装饰一应俱全,中舱架彩篷,插彩旗。竞渡时,每条舟上配数十划桨手,边划边唱小调,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2014年,千年古城河再度恢复龙舟竞赛。每逢赛事,大批市民聚集观看助威。

  兴化水乡,大河宽阔、湖荡汪洋,一直也有端午赛龙舟的传统。明清两朝的方志皆记:此为“吊屈子遗事也”。如今最为有名的是乌巾荡龙舟大赛,自2008年以来,已举办十多届。在宽阔的河湖间,人们诵祭文,献兰芷,抛角黍,而后龙舟竞渡,鼓角争鸣,桂桨齐挥,百舸竞流。

  裹粽子

  端午到来前,不少泰州人家就已经提前裹粽子了。在农村,人们习惯去芦滩采摘新鲜的苇叶,回家将苇叶放铁锅里用水煮沸,再捞出来放在水桶内待用,清香弥漫整个屋子。泰州人的粽子以三角形居多,除了普通的糯米粽子,还会加上红豆、花生、蛋黄、腊肉等食材。

  关于裹粽子、吃粽子的含义,泰州还有两种有趣的解释:其一,农历五月接近各类考试的时间,包粽谐音“包中”,粽子也成为寓意考试成功的吉祥食品。其二,在泰州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因为,端午以后,不必担心天气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

  泰州妇女,包粽子手艺颇高。清康发祥《海陵竹枝词》有诗句为证: 角黍裹成夸手段,能将粽裹尺余长。

  挂蛋网

  端午节,泰州人家还会给孩子们用五彩丝线编织蛋网,大小能放一只煮熟的咸鸭蛋,蛋网口可张可收,孩子们将装着咸蛋的蛋网挂在胸前玩耍,和同学们斗蛋。

  作家汪曾祺就曾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描写过里下河端午节的这一传统——

  家乡人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