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即将建成开放,整座博物馆的展览与运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筹划、南京博物院实施,作为国内首座“国字号”运河主题博物馆,中运博为何备受瞩目?它又与传统博物馆有什么不同?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接受了专访。
理念
“表现运河两岸人民的美好生活”
中运博征集了各类文物展品1.2万件(套)文物,设置了13个展览以及1个280座的小剧场,共同构成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不是仅展现大运河及其沿岸的出土文物,而是要表现运河两岸人民的美好生活。”龚良说。
从6米、7米、9米到11米、14米、17米,中运博拥有国内博物馆领域展陈空间“最复杂”的层高,甚至在同一个展厅中,也会有不同层高的错落对比。
因为在展品中,除了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中小型文物,还有遗址、墓葬、窑口、粮仓等大型甚至巨型文物。比如,在“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中,有一面长25.7米、高8米的“泥墙”,这是取自河南开封附近一段老汴河剖面,已经淤平,而它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时还是碧波荡漾、舟楫连天、两岸繁盛的景象。“剖面上完整展示出从隋至清的地层,它是一个不断淤积的过程。”
为实现多元展陈空间与全新展陈内容的完美适配,中运博在展馆建设上做到了陈列策划与建筑设计同步。“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讨论我们整个展览的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与设计方一起讨论博物馆需要哪些展示空间。”龚良说。
作为“南京博物院民国街plus版”,“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方式复原了从隋到清、由北至南的大运河街肆。
这里有唐朝神都坊市、北宋汴京街市,也有明清时期京都盛景、淮扬风物、江南民居。“这些不同时期各个地区的建筑,均可在运河古镇中找到蓝本。”龚良说。
晨曦初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淅淅沥沥、雨过天晴、晚霞满天,满天星斗……LED屏做成的天幕每20分钟循环一次,模拟一天24小时的光影变化。"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感受到在大运河的滋养下,两岸人民生活的美好。”龚良说。
中运博还充分利用全息投影、互动投影、虚拟现实、三维立体等数字技术,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娱乐体验达到最佳融合。
在“河之恋”展厅720°多媒体循环剧场中,感受大运河的生态之美。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中,重塑大型古代舟楫沙飞船实物,再通过“三维版画”数字媒体技术复原虚拟的古代城市特色场景,打造虚实结合的“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不是为应用而应用,很注意里面要体现我想表达的展览的故事。”龚良说。
过程
“最难的是没有展品”
610天的建设、3个月的布展、1.2万件(套)文物的征集……在中运博的建设过程中,展现“中国速度”的同时,也须克服重重困难。
最难的是没有展品。“我们通过很多渠道去征集,有出钱收购的,有捐赠的,有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有兄弟单位的支持,也有到国有重要单位收集和购买的数据信息,多管齐下。”龚良说。
遗址、墓葬、窑口、粮仓等大型甚至巨型文物的搬运也是一个难题。“最重的文物要数整体提取自镇江的两座唐代船型墓葬,当时为防止墓顶坍塌,运输时未清理墓中泥土,使得它们的重量高达55吨,因无法从楼梯或电梯中运输,还拆除了博物馆西侧部分墙体。”龚良说。
未来
“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地标”
虽然还未开馆,但中运博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候选名单,龚良说是否能最终入选不得而知,但预计在3年里定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年观众数达到150万,70%是外地人,不仅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新地标,也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给人们多一个来扬州的理由”。
与此同时,中运博将与周边的非遗园、工业遗产区、三湾湿地公园整体打包成一个景区,此后不断向东关街、瘦西湖、瓜洲延伸,计划在3至5年内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扬州是大运河开凿的原点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我们在中运博做‘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展览,再加上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扬州市,希望借助中国大运河,开展更多的对外交往,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龚良说。
记者/五柳 视频/紫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