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旅头条|从大运河原点生长出的“崭新”博物馆 ,到底是什么模样?

2021年06月11日 16:37: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通讯员/扬扬

  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充分彰显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

  6月16日,万众瞩目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正式建成开放。如何在大运河“原点”生长出包罗万千的气象?“江苏文旅头条”今日为您一揭究竟。

  以公众为中心,从“多变”中生长“万象”

  “博物馆热”近年来在国内大行其道,但无论什么年龄、何种文化背景的观众,走进这座位于扬州运河三湾景区的新唐风建筑,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冲击。作为一座真正以公众为中心,从规划建设之初就设身处地去揣摩观众心理和体验的博物馆,它的创新之处,从一组数字就可见端倪,堪称国内博物馆领域展陈空间“最复杂”的层高,从6米、7米、9米到11米、14米、17米,甚至在同一个展厅中,也会有不同层高的错落对比。

  “非常规”的“不统一”,意味着在建设规划之初的煞费苦心。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介绍,该馆在展馆建设上做到了“四个同步”:陈列策划与建筑设计同步,展馆建设与展品征集同步,展览运营实施与安防消防工作同步,展览组织与运营保障同步。

  正是这“四个同步”,保证了展陈内容和空间设计的高度“适配”。遥想千年之前,分别在不同朝代占据过城市繁荣发展巅峰的西安与扬州,其重要缘由之一,在于拥有着共同的开放、包容基因。今天,江苏邀请再造“当代长安”的张锦秋院士团队,三年磨一剑,为1万多件(套)各类文物展品,2个基本陈列和9个专题展览,量身定制了这艘“运河上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向远天。

  对于一家新建博物馆而言,如何尽快充实“家底”?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自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运博馆展陈和运营以来,就在展品征集上多管齐下,通过考古发掘、收购、接受捐赠、友情制作、模型复制等方式,迅速积累起了相对可观的馆藏。同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新任馆长郑晶也坦言,运博馆一直在规避“镇馆之宝”的理念,而是将每一件展品,无论是遗址、墓葬、窑口、粮仓等体量“巨大”的不可移动类文物,还是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丰富的可移动文物,都妥帖安置在如运河水系般丰富的展线中,向游客缓缓展开。

  走进运博馆第一个基本陈列“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长25.7米、高8米的开封州桥遗址古汴河河道剖面,将“古今兴废事”以令人震撼的方式立体呈现;唐代的船形砖室墓,宋代的砖窑,铁瓮城中的明清道路;在高达10米的回洛仓仓窖复原模型下,陈列着含嘉仓的碳化粟米;通过大型机械装置来展现的汶上南旺分水枢纽模型,安放在大型透明展柜中,游客还可以沿着楼梯登到柜顶,用“上帝视角”鸟瞰这座运河“水脊”的巧妙设计。

  沧桑运河之历史沿革、水利工程之天工巧夺、国家管理之天下转漕、万民生业之流蕴风物,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大运河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尽在其中。

  厚重至极,又见轻灵。在毗邻的另一个基本陈列展“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则通过“城镇历史景观再现”的模式,由一条主街将四段不同时空的“运河故事”进行串联,到隋唐酒肆与好友把酒言欢,来宋代香铺“剁手”一款心仪已久的线香,明清的四合院、古戏台热闹非凡。展厅末尾巨幕则循环播放着“运河的一天”,从清晨鸟鸣到满天星斗,从四季流转到烟雨霜雪,最妙的是,屏幕上出现江南运河段的濛濛烟雨、枕水人家时,所有实体建筑的屋檐上也会滴落雨点,“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一步走进活色生香的运河人家。

  以数字为手段,在“沉浸”中体验“生活”

  作为一家新建博物馆,处处可见5G、VR、球幕、环幕等“黑科技”交互式设备,但如何“今为古用”?让数字化技术成为一种润物无声、恰到好处的讲述运河故事的方式,运博馆可谓煞费苦心。

  在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河之恋”环幕展厅中,运用“科技+艺术+文化”的裸眼技术,设置“水”“运”“诗”“画”四个篇章,垂杨的袅娜,荷叶的轻舞,亭台的静美,蜻蜓的矗立,无言彰显着运河之大美。

  “运河上的舟楫”展览向非遗传承人定做了近百艘船模,其中最大的沙飞船长20米,宽4米。站在船头,与两侧环幕上一路后退的变幻风景相映衬,在扬州见证“之子于归”的婚俗,途经苏州听曲品戏赏“姑苏繁华”,抵达杭州码头感受市井繁华。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通过裸眼3D,让千里运河画卷近在咫尺,两岸烟火气息触手可及;5G信号+VR 720°全景视角的“慢直播”,实时呈现运河生态之美。

  在专为青少年观众打造的“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展中,国潮新风二次元的呈现,“密室逃脱”的游戏方式,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10余个大型机械装备,让观众化身明代监水使者,选择航行路线,正确驾驶漕船,运用河工工具过闸、翻坝,破解水路沿途驿站、钞关、仓廪中的团团疑云,最终护送贤明的储君鲁王安然返京,开启海清河晏的盛世。

  以一流为目标,自“运河”畔走向“远方”

  6月3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举行。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在全国首家编制完成《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在这两项规划的统领下,6个省级专项规划和11个设区市实施规划全部正式印发,全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其中,《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编制,前者作为首个省级层面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营造融文化、体验、游憩等于一体的主客共享运河文旅空间,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对照当下,运河文旅空间的现实样本,已经初露峥嵘,龚良表示,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既是一个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又是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博物馆,而是一个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博物馆。”郑晶则笑言,“作为一家面向全年龄观众的博物馆,我们希望它‘目的不唯一’,人人都有感兴趣的环节,人均逗留至少半天以上。”

  如何做到“不唯一”呢?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着力突出动静相宜的观赏性,扬州清曲、京韵大鼓、山东琴书、昆曲等活态展示展演各具风采,精细的梳篦、玲珑的核雕、典雅的折扇等各种技艺巧夺天工;运河湿地寻趣展览中,由省自然资源厅提供的1000多件运河沿岸生物标本,还原出栩栩如生的运河缩微生态系统,将成为小观众的最爱;《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以及与国内顶级团队合作的当代艺术展厅吸引艺术爱好者来打卡;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展的异国风情常看常新;而对于有一定知识积累的文博爱好者而言,“隋炀帝与大运河”“紫禁城与大运河”两个专题展,前者以隋炀帝自作诗词为展陈线索,通过文物展品配合史料文献勾陈出场景再现;后者则通过北上宫廷的玉器、漆器、瓷器等文物,生动阐述“运河漂来的紫禁城”。严谨的学术考证,多元的立体呈现,足以让人沉静驻足,静静聆听历史的足音。

  目的的“不唯一”,还体现在运博馆的定位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提出,要突出江苏“水韵书香”的文化特质和大运河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特点。具体到运博馆而言,将来,这里既要成为大运河资料收藏展示的活化中心,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平台,也要成为运河城市汇聚的交流“端口”。

  登高望远,观众参观完展厅后,可以上到楼顶花园,再通过廊道进入大运塔,站在塔上俯瞰整个三湾景区,亲眼领略“三弯抵一坝”,通过弯曲的河道来减缓水流,不仅确保航运通畅,又通过提高运河水位来便利扬州市民生活,近年新建湿地公园、体育公园、城市书房等,城、园、馆、塔在运河的波光水影中映衬相依,活化出一幅蕴藏水工智慧、又成就多姿美景的“天人合一”画卷。

  谈到未来几年来运博馆发展的“小目标”,龚良表示,未来,希望能将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遗园、三湾湿地公园等“打包”申报5A级景区,参观人次三年内达到150万,其中70%以上为外地游客。联动扬州市政府开发精品夜游运河线路,从三湾、东关街码头、高旻寺乃至更远的瓜州,都会被列入其中,“在博物馆中感受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后,再到扬州这个好地方,品美食,走街巷,买文创,休闲娱乐,感受现实中淮扬风味的美好生活。”

  序章已来,当有“题眼”。该馆logo的标志图形,由相互交错的“C”和“S”构成,“C”既是“中国”也是“运河”的首字母,“S”既是三湾的地形特征,又是“苏”的首字母,文字部分则由书圣颜真卿作品中集字而成,从扬州到江苏再到中国,从历史到当下再到远方,就这样和谐统一在浅碧天青的“运河色”中,令人心旷神怡。凡有运河处,尽向此中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