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位大妈上公交车后嫌弃女孩让座慢,便破口大骂,她自称是“正黄旗”后代,辱骂女孩是“臭外地的,来北京要饭来了”。最新消息显示,该大妈因多次使用歧视性语言谩骂他人,目前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无独有偶,另一则视频显示,上海一位大妈坐公交车时拒不佩戴口罩,并不停叫嚣自己是美国人。随后,民警对其进行三次警告,但当事人依旧不配合,最终民警强行带离了这位大妈。据媒体报道,该大妈并非外籍人士。
只是因为年轻人让座慢了,就强势向他人疯狂输出侮辱性言语,还搬出“正黄旗”这一套来压人;乘车拒戴口罩不说,还虚构一个“美国人”身份……这两起事件可谓奇葩,也再次强化了舆论对于“大妈群体”的不良观感,甚至难免让人与“坏人变老了”挂钩。从个案行为来看,为某个群体贴标签是不可取的。从道德层面来讨伐整个群体,除了以偏概全、激发矛盾,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过,类似事件多次出现,确实启示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公共语境下,老年人的类似行为屡屡发生,真的是老年群体变得不可理喻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根据最新揭晓的“七普”数据,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8.7%,也就说,差不多每5个人中就有一名老人。社会老龄化继续加深,我们在公共场所看到的老人越来越多,而一些老人受制于文化、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规则意识、文明意识与社会主流认知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老人因不文明行为上头条,背后其实首先是一个概率增大的问题。
对这样的现象,舆论批评,乃至法律处置跟进,都构成了一种公共教育。在老年人群体占比日益扩大的社会中如何避免某些观念的交锋与回潮,同样值得警惕。比如:社会是否会变得保守?是否会强化传统尊卑观念与现代平等意识的冲突 ?论资排辈是否会挑战规则意识?这个过程是否会增加代际之间的矛盾与隔阂?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思考。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到底会对社会心态和思维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年所出现的老年人话题,或许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引子。
此外,在一个人口高度流动、平等意识深入人心的社会中,身份歧视、地域歧视仍在一些人的心中扎根——不唯独拿“正黄旗”说事的大妈,这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城镇化的过程是“外地人”和“本地人”不断交融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会平等意识也更加强化。但地域歧视、城市排外等问题时有出现,在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中也常有人动辄拿身份说事,流露出满满的地域优越感。这一方面或与社会观念有待进步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我们仍有很大的空间,去从制度上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身份与权利隔差。
公共场所中的老年人形象,以及该形象所引发的舆论反馈,它们表征的正是一个发展转型中的社会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就像自诩“正黄旗”的老人看不起“外地人”是荒谬的一样,如果舆论也只是试图构建起一条对老年群体的鄙视链去对抗,甚至形成“厌老”心态,无异于逆时代而为,无助于老龄社会下的公共生活变得更好。一个“正黄旗”大妈栽了,恰恰应该唤起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探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