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南通通州:纯农业村短板变“跳板” 12个现代家庭农场勾勒小村“丰收景”

2021年06月06日 20:31:13 | 来源:南通州融媒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初夏的风吹弯了麦穗,也吹得农人加快了收获的节奏。芒种前一天,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于家坝村的张建一早就开着久保田的收割机下了田。再有两个晴天,他农场里的麦子就将全部收割结束。

  张建是土生土长的于家坝村人,原来在北京一家企业当模具师傅,年收入有十多万元。现在经营家庭农场,收入翻两番都不止,他有些自豪于自己的选择:“我是村里第一个承包家庭农场的,这条路当然走对了,否则我农场面积也不会从开始的264亩扩大到418亩。” 

  目前,于家坝村共有12个家庭农场,他们和村专业合作社一起,承包了全村90%以上的土地,在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上开出了“富贵花”。

  偏安一隅的于家坝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植小麦和水稻,是一个纯农业村,2014年于家坝村戴上了“南通市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党总支书记范永祥说:“因为零散传统的耕种成本是规模化的双倍,要扭转这个局面,就要解决种田不挣钱的问题。”

  短板就是发力点,自2014年起于家坝村开始平整土地,把农田集中成片,基本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随着绿色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全村5495亩土地,陆陆续续共外包出去4650亩。不仅农户每亩可得到800元的流转费,而且土地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村集体经济也增强了“造血”功能。从2018年开始,村集体经济扭亏为盈,2020年赢利100多万元。 

  今年53岁的王有名是江苏泰兴人,在于家坝村承包家庭农场几年后,干脆在当地买了房。王有名的家庭农场是村里最大的,有1200亩土地,干活的却只有5个人,“如果不是全程机械话,累弯了腰也来不及啊。大中拖、收割机、插秧机、点播机、无人机,这些我都有,农用机械大概10台套吧”。2016年,王有明还建了一个烘干中心,因为有国家政策补贴,自己只花了13万元。“1200亩地的麦子,收下来也没有那么大晒场啊,再说遇到阴雨天怎么办?我这里一天就可以烘干50吨。除了自家的麦子,也帮别的大户烘。” 

  近两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直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纳入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犹如无形之手推着农场主们不断往前走。目前,于家坝村共拥有烘干中心5家、农机70多台套。为了能让机械开到田头,村里从2011年到目前为止,共修建了57.6公里的水泥路。 

  “农忙时,所有农机我们会统一调度。” 村党总支书记范永祥介绍说,2018年,于家坝村成立了家庭农场产业服务联盟,克服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的局面,除了合理调配农机,还依托采购量的优势与农资生产厂家集中谈价,大大降低了农资购置成本。“去年,小麦复合肥的市场价是2150一吨,我们把价格谈到了1900一吨,仅这一项集中采购,家庭农场就节省了11.5万元。”范永祥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抱团’发展,树立品牌意识,通过种植优良品种,创出自己的品牌,进一步提高农户收益。”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