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苏州这份“答卷”受到全国专家点赞

2021年06月06日 14:39:45 | 来源:名城苏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经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6月5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全国以及省内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和省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等参加了理论研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和省内的专家学者们为苏州的发展经验点赞,也为苏州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实体经济强,产业结构优,城乡收入差距小

  与会专家点赞苏州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试验田”,苏州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领跑全国小康社会实践的小康之路。苏州GDP已经迈上了2万亿元新台阶,排名全国第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居民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69;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城市群;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实现“六连冠”......

  通过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调研,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表示,苏州作为制造业强市,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是异军突起。“不断做大做强的实体经济,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在面对疫情和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苏州的经济发展也能逆势而上。”

  在2021年一季度,苏州市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6%,占全省的比重为49.4%,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上海、深圳、北京之后名列第4位。张二震认为,作为开放大市,苏州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种市场和资源,全面融入国际价值链和分工体系。

  “通过开放促进改革,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在苏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二震介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年,苏州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仅为1.889:1,在全国领先。“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苏州的经验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学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介绍,“尤其是苏州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时,也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优化的产业结构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迈向新征程苏州如何作为?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苏州既是小康宏图的起笔之处,也是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丽窗口。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如何进行时间节点上的“连贯接续”和“战略升级”?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社科名家洪银兴认为,苏州需要总结和发扬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区分出两个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全面小康建设时期,人们处于低收入,需要强调效率,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挖掘生产潜力。进入到现代化建设时期,人们将进入中上收入水平,不仅需要抓效率,还要解决公平问题,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洪银兴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苏州作为经济强市,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因素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全国的绿色发展版图中体现出应有地位。”黄承梁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苏州不但要守住绿色生态,还要将生态资源和市场进行结合,进行转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还要体现苏州担当和苏州作为。通过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城市的发展。”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向记者介绍,在现代化建设阶段,苏州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完整产业链,实现绿色和智能化转型,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发展新兴产业,也要转型传统创业,放手让市场来决定产业的结构调整,政府要做好引导和产业布局。”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