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系统性的转变,新发展阶段不仅对发展的质量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也将遇到更多以往从未遇到过的挑战。我们不仅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而要同时实现两者就要持续改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建设要更能体现“人民性”。人民创造了城市,城市服务于人民,“人民城市”是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模式的完美诠释。要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为了资本的增值,城市建设要始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快速提升及进入高城镇化率阶段,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激化的时候,从贫富分化到阶层对立再到结构性撕裂,城市问题愈发严重。城镇化目标的偏离,必然导致城市发展的混乱。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决策和城市规划。进入新发展阶段,既要保持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也要实现更为均衡的城镇化,以降低快速城镇化中后期阶段的“内卷效应”,让城镇化进程所产生的总体效益持续放大。
城镇化进程要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当前,实现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推进,以“双评价”和“城镇开发边界”为基础的新规划不断强化对自然生态本底的保护,也将为城乡空间开发利用提供更科学的规划建设指引。迈向生态文明的城镇化进程要加快完成对过去过度开发利用的自然空间的修补,夯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自古以来,临水而居、依山水建城,城市就是山水有机结合所诞生的人居精华。“十四五”时期,山河湖泊无疑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主打色彩,城乡人居环境将进一步修复和提升。
我国城镇化进程要始终坚持开放融合的发展道路。未来,城市建设要继续面向全球,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体系之中,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实施,防止边缘化的风险,打牢全球化的发展根基。当前城市繁荣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全球化与地方化不断交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产生。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过去三十年,浦东新区从农业区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全球新城,向世界集中展现了中国城市的时代风貌,是中国特色的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城市文明的有力诠释。进入新全球化时代,我国所扮演的全球角色会越来越重要,抗击逆全球化风潮所带来的不稳定性要求我们持续提升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发展创造更多的“浦东”,加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稳固。
要加快建立适应城镇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城市治理体系。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但城镇化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国际经验和当前发展问题来看,在迈向城镇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我国可能面临城镇化增长动力不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固化、潜在社会风险变大等系列问题。为此,我国城市治理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创新性探索。首先,创新区域治理模式,其中都市圈将是我国城镇化的核心增长空间,要重点探索都市圈一体化治理,突破传统行政壁垒,降低发展要素的流动阻力,实现区域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其次,在城市层面,重点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模式,我国的城市规模世所罕见,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已达16个,超大型城市高流动性、高集聚度、高开发强度的特点要求新城市治理体系更加智慧、更加精准;最后,在社区层面,要强化社区治理力量,资源技术要向城市治理的末端倾斜,并关注社区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力的形成,使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加有效。
(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