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美好生活创造者、守护者!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江苏省总工会推出的系列报道《时代最强音》!在江苏连云港,有一位从事中药生产改良的劳动者徐殿红,她对中医药创新始终孜孜不倦,也亲身参与了中医药防治新冠疫情的战斗,今天带你一起认识她。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医药是中国国粹,在几千年岁月中历久弥新。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徐殿红是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监,从2003年毕业到现在,已经工作18个年头了,在她看来“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就是这一代中医药人的毕生追求。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
在武汉疫情最紧要的关头,连云港市政府收到一份来自武汉市武昌区的委托信,希望康缘药业代生产由时任新冠肺炎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研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治疗药物。
春节期间,人员不能够完全到位,还要组织协调生产系统的人员、设备整合,时间紧任务重,徐殿红压力很大。
委托生产的中药制剂中,一号方至关重要,它是防控治疗的基础,制成颗粒剂工序更快,疗效也更佳。普通中药汤剂一般采用8到12味药材,而一号方则涉及20味药材,药材多、处方量大,给生产带来全新挑战。
“我们就想怎么能,最大程度地把这个药效发挥出来。”
制作一款新的中药颗粒剂,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工艺路线。配比、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这一过程往往需数周之久,想要在短时间内攻克,谈何容易?疫情就是命令,徐殿红团队一刻不敢停。浓度、搅拌速度、混合方法……一次次比较、一点点调整。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监徐殿红介绍,我们多个小组同时实验,有的采用减压干燥,有的采用带式干燥,还有真空干燥,把生产系统所有的干燥设备都用上了。
最终,他们仅用4小时,就找到了稳定成药的工艺路线,锁定了制剂配方的辅料种类、用量及生产线的制剂工艺规程。为了第一时间把药发往武汉,三天两夜,徐殿红和同事们寸步不离生产线。
投料、提取、浓缩,各工序开足马力;1100名员工、48台提取罐、6个制剂车间昼夜不停。短短48小时内,第一批防疫颗粒发往武汉;不到一周,他们完成可供4.8万人份、14天用量的中药方生产。
仝小林院士表示,这批药物大幅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没有一例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
徐殿红说,想想这4.8万人,我们也觉得很骄傲很自豪,虽然没有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但是我们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年深耕生产一线技术攻关的徐殿红,还是一位软胶囊制备工艺"高手"。自入厂开始,她就一头扎进软胶囊工艺提升的工作。
在此之前,企业软胶囊工艺尚不成熟,生产极不稳定,时常出现半途而废、制不成药丸的现象,这给企业带来既无法大规模生产,又频频断货、浪费药材的问题。
徐殿红从胶皮配方、药液配制等问题环节逐个入手、一一攻关,“制出来一粒丸子,它封不上口,就不能称之为软胶囊,还有它的胶皮的配方,每个厂家的胶皮配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胶皮各种辅料的配比,直接影响最后的崩解时限,和胶丸能不能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小胶囊,内藏乾坤。配比、温度、水分,每一道工序都要毫厘不差。在解决元胡止痛软胶囊配液过程中出现分层的难题时,徐殿红查资料、做实验,带领团队不断试错、精益求精。
“我记得当时有一次,做梦都梦见药液分层,爬起来想到可不可以加上助悬剂,我们后来从3%、4%、5%,选择不同的剂量往里面加,最后确定了4%的配方,它最有效的助悬。
不停比对,反复试验,几个月时间,徐殿红团队终于解决了元胡止痛软胶囊分层难题,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配液工艺。
接下来两三年,她和团队继续攻坚克难,最终彻底解决了10余个软胶囊品种的工艺难题,也在节能降耗、增产增效、优化工艺、稳固质量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切质量问题都是技术产生的,我作为技术人员当仁不让,我要带领我们车间的骨干人员,一起把这个问题攻克难关。”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处理提取车间主任张书嘉告诉记者,从徐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我们年轻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对待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对产品质量持续不断的追求,做好药良心药。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调度经理金鑫说,不断追求卓越,认准了就不放弃的中药人,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带动和感染生产系统全体员工共同努力。
徐殿红先后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如今,徐殿红带出了20多名徒弟,其中一人获连云港市劳动模范称号。
“中医药是中华国粹,作为中医药的传承人,我们要倾尽全力做好药,做创新药,赢得老百姓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
江苏卫视《新闻眼》、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肖帅
综合/连云港台 陶静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