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带您走进张纯如的一生:张纯如主题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

2021年05月19日 09:13:2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她,曾是别人眼中美丽可人的女子,却因正义蜕变成为了一位战士。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罪行被一一揭露。她是《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

  今天(5月18日)上午, “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展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纪念馆运用AI技术,恢复与重塑张纯如的形象。

  2020年12月,张纯如的妈妈张盈盈女士,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25件(套)与张纯如及其演讲活动相关的物品。一件件她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在展览中重新勾勒出一个至纯至美如邻家女孩,但又至韧至勇如战士的张纯如。本次展览通过全息投影,以更立体、更智能化的方式将参观者带回1995年那个夏天,与1995年的张纯如面对面。

  当年陪同张纯如走访的专家学者和虚拟张纯如合影

  据了解,现场所看到的张纯如,其实是从一张张历史照片中获取素材,并搭建一个完整的“数字人”。恢复这样一个张纯如需要科技公司建立模型、制作物料、绑定骨骼、捕捉动画、克隆声音、驱动口型、调节灯光、渲染输出等多个环节,这需要不同设计角色完美配合。

  视频中,张纯如的声音是AI技术合成出来的,借助既往张纯如演讲视频中略带口音的英文音频资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克隆出张纯如的音色,再用语音合成技术让历史人物“说话”。最后利用口型驱动与表情融合算法,实现数字张纯如与口型匹配的发声。  

  走进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号临展厅,一幅张纯如生前的照片和一块奖牌映入眼帘,照片里的她巧笑倩兮,那是1988年,她刚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获得“返校日公主”赞誉的样子。

  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将张纯如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列入展陈,从而为观众展示她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展览策展人刘嘉雯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第一个部分是至纯至美,主要是讲述了张纯如小时候的故事和她的家庭背景,想表达她比较纯真美好的一个形象。”

  缓步向前,映入眼帘的是张纯如曾经使用的键盘和鼠标,已经泛黄的按键上,是她笔耕不辍的印记。1995年,张纯如开始撰写《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为了离真相更近一些,她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南京进行采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写作期间,张纯如顶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一步一步地写下了这本巨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副馆长段月萍在当时曾陪伴张纯如寻访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她的记忆中,张纯如总是更多地让受害者们去倾诉那段过往。1997年,全书出版,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段月萍说:“她这个书出来以后对世界震动很大,因为她记录的真相,暴露了日本的虚伪,日本掩盖南京大屠杀事实的真相,所以她对我们国家,对我们人民,对全世界做了很大的贡献。 ”

  走进展览的中心位置,一块荧幕上,使用数字人技术还原出的张纯如正为观众讲述着她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画面上的张纯如身穿蓝色上衣白色短袖,那是她在中国采访时的主要着装,让观众们的记忆飘回1995年的夏天。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就是将AI技术融入展示中,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打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

  刘嘉雯说:“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主要是想探讨后疫情时代,我们博物馆能够给世界、给观众带来些什么,主要还是想突出博物馆的创新的精神,那么科技也正是创新的一个体现,张纯如是永远定格在她36岁的冬天,那么利用科技展项是想恢复与重塑她的形象,也是重塑她的一个精神。”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展出了张纯如生前的五十余件物品,涵盖了服装、奖状、海报等类型。本次展览也旨在通过实物引领人们穿梭时空,走近张纯如不平凡的一生。

  开展当天,大量市民纷纷自发前往观看,为这位国际人权斗士送上哀思。其中,大学生李天颖和几位同学一大早就前来观展,走完展区,李天颖的双眸已经噙满了感动的泪水。

  李天颖感动地说:“我觉得张纯如女士身上有一种坚韧的力量,始终去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对于我来说的话,我会更多地去关注这段历史,同时也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一些知识,继续为祖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据悉,本次张纯如主题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广大市民可以在进行预约后,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观看。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索浩阳 通讯员/李琥 江东宣 编辑/李时)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