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博物馆游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焕发新生,为今人搭建起回望千年的文化桥梁,需要推陈出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文化自信。
文物“出圈”,登云见日。科技将静态的文物之美以多彩形式展现,将金戈铁马、岁月静好娓娓道来。各地文博场馆通过线上游览、在线观演等一系列数字化“云游”体验,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一眼万年”,领略艺术瑰宝风采。不少红色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借助VR技术让游客虚拟游览革命遗址,重温峥嵘岁月,激荡革命精神。唤醒沉睡的文物,就是要以新方法、新技术拓宽传播途径,强化观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让更多人能够从走近文物迈向更好地走近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跨界“破圈”,赋能发展。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见证,承载着人类灿烂文明。借助文物的力量,将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相融合,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产品与活动,不少博物馆频亮“高招”。通过完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设计生产艺术与时尚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擦亮城市文化品牌。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爆款层出不穷,互动解谜书籍类益智游戏《谜宫·如意琳琅》让玩家乐在其中,实现了将博物馆“打包带回家”的愿望,观众能随时随地体验感受文物的艺术魅力。
文化“扩圈”,汇聚群力。博物馆里盛纳着文化的血脉,那些瓷器、书画、青铜器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不少文博场馆推出的“小小讲解员”,让小朋友为游客讲解文博“殿堂”里的文物故事,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参观者的心中慢慢发芽抽枝,逐渐长成参天大树。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文化节目的热播,钟芳蓉等许多优秀学生选择在考古中找寻心灵的归处。不少学校开设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考古课堂,点燃文化遗产教育的星星之火,让传统文化深植于师生心间。文化“扩圈”,保护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也吸引了新一代人不断求索,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