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工作笔记、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水电煤气发票……这些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构成了一叠叠珍贵的家庭档案,浓缩成时代变迁的微观样本史料。
今天,邗江区邗上街道翠岗花园社区的七旬老人孔凡裕,向扬州发布记者展示了他在档案部门的帮助下,完成的30盒“家庭档案”。这些档案,清晰地记述了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小康生活进程。
“你看,我1958年的学生证还在呢!那时候多青涩呀!”在孔凡裕老人家中,他从卧室壁柜里拿出了近30盒文字档案资料和7本照片档案。
档案里,“工伤证”“会员证”“准考证”等一应俱全。“这是我1989年参加中专考试时的准考证,这是我1965年参加供销社时发的工会证……”孔凡裕串联起一个个时代的回忆。
看完证件类,孔凡裕又打开一盒工作笔记类,里面保存着他1967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的105本工作笔记。
“我1967年就做基层工作,那时候在杨庙做供销社商政员。”孔凡裕说,后来他还担任过工会主席、纪检组等方面的工作。孔凡裕说,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这些“工作笔记”档案不仅记录了工作的点滴,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他比我心细,有的东西保留着,是有道理的。”老伴在一旁夸赞道,除了重要的房产证、土地证等,孔凡裕的一些藏品资料也被妥善保管。
翻开红皮面的照片档案,孔凡裕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说:“这张照片是我1967年刚参加工作时拍的。”每张照片的旁边,他都用小白纸记下了拍摄时间、地点,有的还详细写下了拍摄人以及拍摄事由。
其中,一张已经发黄的黑白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旁边写着“订婚照”。那是1972年1月,孔凡裕和老伴经人介绍认识,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情投意合,决定到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
那时,孔凡裕的工资只有33.5元,在插队的妻子还没有工资收入。年底结婚的时候,他在市区三祝巷租了一间房子,房租是每月3元钱;还从家具店买了一张双人床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花了200多元钱。“在菜根香酒店办的酒席,一共办了5桌,每桌花费20元加5斤粮票,每张酒桌上只有一瓶扬州白酒。”孔凡裕越说越有劲。他记得,那时父母亲朋来了,双方的单位领导也来了,随份子的礼品也很简单:有的送一双尼龙袜子,有的送6尺花布,有人送了一床价值5元钱的床单,就算是“高档礼品”了。
一张张照片就像时间长廊,大女儿出生了,小女儿出生了,她们一天天长大。女儿工作了,不久又嫁人了。孔凡裕记得,女儿出嫁的时候,就和他们当年完全不一样了,在酒店办了26桌,现场一派热闹景象。渐渐地,家里有了第三代,孔凡裕成外公了,他把小外孙们的成长也用相片记录下来。
“家庭档案是我一辈子的珍藏,这里面承载着我家生活变迁的记忆,也记录着国家发展腾飞的轨迹。其实,我们个人的小家和国家是连着的,国家富裕起来、强大起来,我们家也实现了现代化,奔向了小康生活,相信未来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孔凡裕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