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胁迫外交”成了美西方某些政客用来抹黑中国的又一个高频词。殊不知,这个词本身就是美国的“独家专利”。
早在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就首次提出“胁迫外交”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亚洲和拉美一些中小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胁迫外交”的核心,就是美国借助其综合实力逼迫他国按照美方要求“做出改变”。
△亚历山大·乔治
从美国的霸权主义本性看,可以说,美国是最有实力也是最有意愿搞胁迫外交的国家。而作为干涉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胁迫外交已被美国滥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不妨先从拉丁美洲这个美国“后院”说起。这其中,又必须重点提一提美国国务院下属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这个表面上的美国对外非军事援助机构,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标志
委内瑞拉门口的“特洛伊木马”
美国国际开发署近日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份报告,回顾了其2019年1月至4月在委内瑞拉进行“援助”活动的相关情况。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报道说,这份报告清楚地表明,美国国际开发署如同“特洛伊木马”,在美国干涉委内瑞拉内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此,美政府一直极力否认,“不过现在,华盛顿似乎已经书面证实了这一点”。
△RT报道截图
据报道,美国际开发署的高级工作人员在接受调查时亲口承认,该机构的项目“受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的外交政策指导”。换句话说,该机构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最终都要对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负责。
△RT报道截图
报道援引维基解密早先公布的一份2006年美国驻委内瑞拉大使馆电报指出,美驻委大使曾在2004年概述了美国在委内瑞拉的“五点战略”,包括“渗透并分化(时任总统)查韦斯的政治基础”以及“在国际上孤立查韦斯政权”等。而美国际开发署的过渡计划办公室(OTI)负责“为关键的政治过渡提供快速灵活的短期援助”。
△RT报道截图
与此战略相呼应,美国政府在2019年1月和2月委内瑞拉政局出现严重波动时,将美国际开发署“提供给委内瑞拉人民的援助物资”认定为加强对委反对派支持和对马杜罗政府施压的“关键工具”。
△RT报道截图
“古巴推特”及其他
而在遭受美国长期封锁的古巴,美国际开发署更是花样百出,想方设法运用胁迫外交手段,试图在当地引发混乱,甚至煽动政变。
美国前民主党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就曾公开承认,美国为在古巴的所谓“民主项目”投入了数千万美元,而这些项目传统上是由美国际开发署管理的。
△帕特里克·莱希
据西方媒体早先披露,自2009年10月起,美国国际开发署及其承包商以旗下项目为幌子,秘密派遣来自其他拉美国家的年轻人前往古巴从事反政府活动。这些年轻人通常伪装成游客或以开展民间项目为幌子,入境古巴后四处物色大学生等普通古巴人,把他们“策反”为反政府人士。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同样是在2009年,美国际开发署在古巴创建了一个类似美国“推特”的社交媒体网络,表面上是为用户提供交流平台,暗地里却在其中引入政治内容,图谋颠覆古巴政权。而其吸引注册的用户并不知道这项服务是由美国政府买单的。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另据印度媒体援引一名美国记者的记录披露,自1996年起,美国政府依据当年出台的《赫尔姆斯-伯顿法》,每年拨款2000万至4500万美元资助某些团体,供其在古巴煽动“政权变革”。迄今为止,这笔花费已超过5亿美元。
△印度“新闻点击”(News Click)网站报道截图
报道还指出,在特朗普任内,美国政府创建了一个由数百家数字媒体机构组成、总部设在迈阿密的网络,专事传播有关古巴的虚假信息以及放大有关古巴事件的有害信息,以便“美国政府用来制造心理和文化混乱”。
△印度“新闻点击”(News Click)网站报道截图
对“非敌人”也搞这一套?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后院”的“非敌人”国家也是毫无顾忌地上下其手。
当地时间本月7日,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在与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就边境非法移民问题举行视频会晤之前突然爆料,墨西哥政府已通过美国驻墨使馆发出外交信函,警告美方不要干涉其内政。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
信函指出,美国政府对墨西哥一家反政府性质的反腐败监督机构提供了不当资助,资金的来源之一就有美国国际开发署。“这是在推动某种形式的政变”,因此“我们要求美国政府澄清这件事。外国政府不能为政治团体提供资金”。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孙岩峰指出,美国的胁迫外交首先运用于拉美国家,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美国对该地区的控制力,以其作为美国维护全球霸权的基础。
孙岩峰:“美国的核心目的有两个。一个就是美国想通过胁迫外交恢复自身在拉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另外一点,因为美国此前采用的其他一些手段,比如煽动军事政变、实施武力镇压等在拉美已经失灵,胁迫外交实际上是美国在新形势下利用它在拉美的政治经济外交优势,稳定拉美这个‘战略后院’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