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不美丽,生态是底线。“十四五”时期,江苏将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强化源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好新时代“鱼米之乡”。
江苏台记者郭奉铭说:“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一直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痛点。在我所在的淮安市淮阴区杨庙村,得益于我身旁这台刚刚投入使用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这个自然村落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地收集和处理。清水绕人家的美丽愿景,正在这里逐步走向现实。”
相较于城市,江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较晚,短板明显。特别是苏中、苏北的广大农村,由于人口流动性大、村庄分散,收集处理难度大。面对资金配套不足等问题,淮阴区因地制宜,采用经济实用的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小片区内农户的厨房、厕所用水进行接管。不仅使污水建管和处理费用得到了极大降低,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水质也达到了一级B标准。项目实施以来,当地已建和在建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超120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从原来不足15%提升到78%,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杨庙村村民石学国说:“管网改造了以后,我们身边的小河水变清了。天热了以后,我们也闻不到异味了、臭味了。现在的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不少,老百姓的生活指数提高了。” 为有效杜绝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晒太阳”,淮阴区还创新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施环境监管。通过手机等平台,就可以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操控。破解了过去维护成本高、监管人手不足等难题,实现了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
淮安市淮阴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朱长山说:“实施24小时监管。一旦发生问题,我们要求运维人员必须在两小时之内达到现场,及时地进行维护。确保管网正常地收集污水、设施正常地运行、污水达到有效地处理。” 当前,江苏已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指标任务纳入了全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考核,并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到202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苏中、苏北地区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促进农村水环境进一步好转,到“十四五”末要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
在农村,极易污染环境的还有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农业废弃物,但如果处理得当,它们则会“变废为宝”。在养殖大县——徐州沛县安国镇的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这里每天可免费帮助养殖户和村民运输和处理畜禽粪污600吨、餐厨垃圾50吨、秸秆50吨,生产生物天然气15000方、有机肥20吨等有益物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徐州市沛县安国镇党委委员马琳说:“基本上解决了农户废弃物的自助处理和运输成本。另外一个方面也解决了我们安国镇和周边几个乡镇的面源污染问题。” 江苏“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要根本好转。围绕这一目标,江苏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各项污染源头整治工作,确保到2025年全省无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达95%以上,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东说:“在我们已有的取得的非常好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短板补齐。加强治理以外,还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特别是农村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要不断地、持续地维护运行,还要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只有这样新型职业农民、我们的绿色生态农业以后,我们的生产生活才会从根本上、源头上控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农村的生态环境才会长远变好,美丽乡村才有后劲、才有活力。”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郭奉铭 陈超 周雷 冯水清 杨帆 薛苏阳 耿润方 季栋 方祥军 徐州中心站 编辑/张萌)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