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之音》出版了。”4月21日,站在春色怡然的空中环城绿道上,江苏省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政递给记者一本书,扉页是江阴籍书法家沈鹏题写的《献给〈教我如何不想她〉一百周年》。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江阴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在英国留学期间写下的诗歌,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思念。2020年9月,此诗诞生百年之际,江阴向海内外游子发出邀约——动笔写一写记忆深处的故乡。3个多月里,一封封手稿带着滚烫的思念陆续飞回故乡。
江阴人用最传统也是最擅长的方式——出书和朗诵,记录历史长河里身边那些闪光的人物和文化事件,用文字和声音勾连起百姓与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情感。走进新时代,位于长江之畔的这座江南小城,并没有因为物质财富的迅猛增长,而停顿了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一个有力证据是,江阴市新华书店连续14年销售额超亿元,2020年达2.08亿元,在全国县级同类新华书店中名列前茅。
“要将新华书店办好,单靠一家书店的翻新变样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全体人民的事,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阅读群来支撑,要有多种形式的读书场所与读书活动相配套。”江苏省“十大藏书家”、江阴市“菁存阁”阁主顾铁林以他50多年的藏书、读书生涯总结道。
“菁存阁”背后的藏书故事
江阴市定波路151号,是顾铁林和他儿子顾青的藏书楼,也是江阴古籍爱好者经常聚会的地方,藏书楼取名“菁存阁”。
顾铁林出生在与书为伴的家庭中,其父亲在印刷界是有名望的人。顾铁林从小是个“书痴”,新华书店是他必去的淘书之地。江阴市新华书店老职工焦东,每次见到他都笑嘻嘻地说:“都说你是国宝大熊猫,要保护。”他认定顾铁林是“稀有物种”,长年累月找书不知疲倦。顾铁林的书钱大多是家人支持,当年他母亲为了偿还他欠的书债,竟然摘下金耳环,让他去银行典当,现在这张带着历史年代感的购书发票还被存放着。
顾青耳濡目染,也对书籍倍加珍视,常常因为淘到了好书而掏光口袋。如今,父子俩拥有5万多册藏书,10个藏书门类里,尤以江阴地方文献为富。20世纪80年代,与顾铁林交往了十余年的江阴籍作家胡山源,曾嘱咐他要注意收集与保存地方文献,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如何让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近年来,顾铁林和顾青尝试把书籍做成线装书和雕版印刷书等文创产品。顾青则提出“阅读与行走”的理念,最近正在做“游走家乡的三十三山半”的活动。他制作了手绘地图,到一座山,带上所在乡镇的一本书,给孩子们讲述地域故事,从而读懂一座城市。
这个家庭的生活并没有藏书种类和数量那般丰富奢侈,顾铁林住在40多平方米的小阁楼里,每天读书,至今做了600万字的读书笔记。4月24日下午,他携顾青应邀前往邻近的城市张家港参加读书会,分享“刘氏三杰”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顾铁林说,他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收藏,把书变成全社会的财富,让读书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书与咖啡、鲜花邂逅的“三味书咖”
江阴这座诞生了“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缪荃孙的文化古城,用26年的时间不遗余力推广全民阅读。1995年,江阴在全国首创“富脑袋”工程——“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到2000年年底,江阴70%的家庭拥有了一个书橱、二份报刊、三百册图书。近几年来,江阴更是创新模式,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百姓身边。
晚饭后,家住延陵路的市民周洁,带着孩子去星点咖啡楼上的“三味书咖”艺风微书房看书。书房位于二楼,一楼是星点咖啡,两个空间均布置得温馨雅致。周洁给自己点一杯淡咖啡,给儿子点一些轻食,伴着书和咖啡的香气,就此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这家在市民网红打卡点、空中环城绿道的驿站里建设的市图书馆分馆,于4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共有图书2600多册。李敏主动申请了托管艺风微书房,店内工作人员经过市图书馆培训,承担了图书整理和引导市民自助办证、借书、还书等服务。
书香与咖啡香、花香的邂逅,背后是公共文化和社会资源的深度链接。江阴市图书馆副馆长胡光告诉记者,自2014年开始,江阴市推出全国首创的“公共图书馆+”合作模式——“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先后在花店、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建立了12家成员单位。依托艺风微书房,图书馆推出了“滴答借书”服务。市民通过手机App,只需支付4元一单的物流费,5本书即可通过邮政快递送到家,看完后,可在53家图书馆总、分馆就近还书,也可以通过邮政快递还书。
集书香、茶香和咖啡香于一体的“三味书咖”,成为读书人的精神乐园。在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一级评估标准中,文献外借量每年达到12万册次,即可获该项目满分。而面向160万常住人口服务的江阴市图书馆,外借量曾逾214万册次,超过标准值近18倍。
文化的光彩折射进每个人心里
“让所有人成为读书人、志愿者,成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这是季丰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已经努力了11年。2011年,季丰创办了香山书屋,至今在全市发展了23个阅读点,拥有18000多名志愿者,每年举办1000多场公益读书活动。
黄馨怡从小学五年级就跟着母亲到香山书屋参加《弟子规》《论语》读书会,如今她已是南京师范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小学读经典,当时并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内心能感受到精神层面的愉悦。”黄馨怡告诉记者,大学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在香山书屋的读书经历不无关系。如今,黄馨怡经常会到香山书屋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一晃,这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
在阅读的滋养中,文化的光彩折射进每个人心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2020年,江阴市以同类城市全国第三、江苏第一的测评总分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程政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江阴百姓素质的提升。1200多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遍布城乡,“志愿江苏”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达36万名,活跃志愿者人数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达20.44%。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这座城市的居民看来,这不是一句口号,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2020年寒冬,家住利港街道西石桥社区的居民陈杏妹,不顾83岁高龄,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搭救外地打工者的孩子,自己却因为受凉哮喘发作。“谁也不会忍心看到孩子出事。我虽然年纪大、不会游泳,遇到这种事脑子里没想这么多,救人第一。”陈杏妹说。
老人的善举,和江阴自古是“忠义之邦”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文化浸润折射出来的文明之光,被镌刻进每一个江阴人心里。4月29日,90岁高龄的沈鹏以“闻道未迟”为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诗书作品展,展现了江阴人谦逊襟怀的郁郁古风。文化与文明,在江阴交相辉映,于新时代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