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7:30,东方卫视《诗书画》节目的镜头依旧聚焦“扬州八怪”,本期节目关注了“扬州八怪”中以画梅著称汪士慎、高翔,并由他们的风格、历史串联起整个“扬州八怪”的笔墨精神,展现扬州的文化传承。
两位画梅高手,风格大相径庭
作客本期《诗书画》的嘉宾是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以及扬州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封冰,他们与主持人曹可凡一起介绍了“扬州八怪”中的两位画梅高手——高翔、汪士慎。
封冰介绍,扬州博物馆馆藏中,有一幅汪士慎的《梅花图》,用淡墨绘枝干,浓墨去点苔,再用墨笔去圈画,整个图的造型非常合理,是汪士慎梅花图中的精品。
而故宫博物院中也珍藏有一张高翔的《梅花图》轴,荧幕中,这幅精品也得以展示,这幅作品构图简单,却奇特,图中一枝红梅自上而下地挺立,高翔两首题诗分列两侧,梅花点点,疏枝瘦朵,充分地将高翔画梅的特点表现出来。
“金农对高翔笔下梅花的评价是‘皆以疏枝瘦朵,全以韵胜’,高翔喜好用淡彩,梅花淡且疏。”封冰介绍,而汪士慎喜好用浓墨,他笔下的梅花比较繁琐,梅枝、花蕾比较密。
韦明铧认为,汪士慎所绘的梅枝上爬满了青苔,充满潮湿、润湿的感觉,而高翔笔下的梅枝是干燥的,给人审美气息的不同感受。
举家迁徙,一生坎坷不忘创作
清朝扬州的繁盛,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徽州,徽州盐商来扬,促成了经济的富庶,文化的繁荣,而汪士慎就是安徽休宁人,他的老乡是扬州鼎鼎有名的“二马”兄弟——马曰琯、马曰璐,如今东关街上的街南书屋就是“二马”的家产。
韦明铧介绍,汪士慎30岁的时候,带着妻儿告别故乡,来到扬州投奔二马,此后再未回过故乡,“汪士慎为何会在30岁举家来到扬州,至今未有考证,成为了一个谜。”
来扬州后,汪士慎一心作画,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爱好——品茶。扬州博物馆就有一件汪士慎的隶书作品《试泾县茶的诗》轴,这幅作品是汪士慎在扬州画家官希宁的斋中,品泾县茶的时候所做,“可见他对茶道的研究,这幅作品汪士慎隶书精品,也是他的品茶心经。”
相对“扬州八怪”其他画家,汪士慎一生可谓坎坷,先后遭遇手残、目盲等恶疾,令人唏嘘。
“汪士慎胸怀大志,但是无堪于尘世。他的左眼因病致盲后,还是喜欢画繁梅。直到67岁,他两眼都看不见了,便开始做狂草。”封冰说。
唯一扬州人或与文思豆腐有关
在“扬州八怪”十五家中,高翔是唯一一个扬州人, 珍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弹指阁图》不仅展现了高翔的精湛画技,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韦明铧认为,扬州名菜文思豆腐,或许也曾给过高翔灵感。
“用很少的笔墨表现丰富的空间,是高翔的绘画风格,也是古人创作的原则。”韦明铧说,高翔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视弹指阁,体现了他对景物描写的高超本领,也表现对审视生命的哲学与禅意。
文思豆腐是扬州的一道名菜,它诞生于乾隆南巡期间的扬州行宫天宁寺,而弹指阁与天宁寺一墙之隔,“文思和尚发明这道美食的时候,正是弹指阁存在的时期,我想在这道菜在做好后,美味或许会飘过高墙,飘到弹指阁,写生的高翔或许也会闻到味道。”韦明铧说,而这则浪漫的猜想也得到了曹可凡、封冰的会心一笑,将所有观众的思绪拉回至那个年代,名家与名菜间的因缘际会也许就在不期然间发生。
画坛背后两段真挚友谊令人动容
汪士慎、高翔曾多有唱和,而他们与各自好友金农、石涛间的友谊更令人动容,韦明铧、封冰就为观众们还原了这两段真挚的友谊。
汪士慎双目全盲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来到金农家。金农见他在书桌前摸索,便心领神会地铺开宣纸,汪士慎随机泼墨,写下一幅草书。金农为这幅草书写下长跋,大致意思是说,一位盲人尚能写得如此好,而一些少年的字却如此丑陋。这段长跋既是对汪士慎的钦佩,也是对他晚年病况的唏嘘。
“金农非常推崇汪士慎,但是又对他的遭遇感慨。金农看不惯当时的年轻人不学无术,只一味附庸风雅、追逐名利,他十分羡慕汪士慎淡泊名利,一生无求。”封冰说。
高翔与石涛的交往则是一段忘年交,“石涛的大涤草堂与高翔家相距甚近,在高翔父母送他去石涛处学画时,高翔刚十几岁,石涛已将近50岁了。高翔也成了‘扬州八怪’里唯一拜石涛为师的画家。”韦明铧介绍。
石涛晚年孤寂,在扬州极少与人交往,但是他与高翔相谈甚欢,绘画、书画、佛经无所不谈,石涛去世后,高翔还时常去他的坟前祭拜,“这既是对石涛的缅怀,也是鼓励自己不断向恩师看齐。”封冰说。
虽是师徒,但是石涛与高翔的画风不一,两人的绘画风格没有强烈的传承体现。
“这与二人的人生阅历分不开。”韦明铧说,石涛从广西费尽周折来到扬州,看遍真山真水,一路的阅历、见闻成为他绘画的素材。而高翔一生除了一、两次远行到浙江,几乎没有离开过扬州,“高翔没有看过真山真水,不可能画出石涛笔下大气磅礴的山水。高翔的山水完全是从别人作品里借鉴,或者是自己臆想的,缺乏生机勃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