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丨英雄年代

2021年05月06日 18:26:4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1959年的北京,马路上许多公共汽车都会顶着一个大包来回跑。

  36岁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看到此情此景,深感纳闷。这个大包究竟是什么东西?

  别人告诉他,国家缺油,公共汽车烧的是煤气,那是煤气包。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石油禁运,而国产石油产量严重不足,连首都的汽车都因为缺油而只能背上煤气包,这深深刺痛了这位刚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西北汉子。

  “有些外国人啊,他是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又说我们中国是贫油国,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到他们国家地下了?我们国家就没有油?才怪了!”

  在这段60多年前的录音里,我们真切感受到王进喜心里憋着的那股劲儿。

  1959年9月,我国石油战线终于传来喜讯——发现储量巨大的高台子油田,因国庆10周年临近,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这一发现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谬论。随即,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大庆展开。

  憋着一口气的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的37个人从玉门赶到大庆,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下了火车,王进喜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

  “我们全队几十个人很高兴,大家就想啊,一下子到了大庆啊,一拳头砸出个井来。”

  早春的大庆,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钻井边、棉袄边挂着长长的冰棱,生存条件极其艰苦,各项设施、资源都十分匮乏,但王进喜和他的队员们下定决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60年4月19日,王进喜带领1205队仅用五天零四小时便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钻井的最高纪录。

  同年,当王进喜带领工友打下第二口井的时候,突遇井喷,如果不赶快压住,就会造成井毁人亡的悲剧。

  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情急之下只能用水泥代替。工人们往泥浆池里倒入大量水泥试图压住井喷,可现场却没有搅拌机,水泥都沉在池底,加重了堵塞程度,井喷更厉害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身受腿伤的王进喜“扑通”一下就跳进了齐腰深的泥浆里。用自己的身体当做搅拌机,把泥浆池里的水泥搅上来。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紧张地战斗了三个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

  王进喜的崇高思想和英雄行为深深感动人,当地群众称赞他是个“铁人”。王铁人是中国工人阶级最优秀的代表,“铁人精神”是忘我劳动、为国争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集中体现。

  1960年6月1日,第一辆载有原油600吨的列车在众人夹道欢呼中缓缓驶出,首车原油的外运标志着大庆石油会战初战告捷。到1963年底,石油人通过三年的石油会战,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实现基本自给。

  1964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王进喜光荣出席了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铁人”的事迹传遍全国。

  1970年11月15日,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的王进喜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以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像王进喜一样的共产党人:掏粪工人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年轻的战士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在兰考大地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

  这些闪亮的名字,成为那个年代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英雄故事,代代传承,英雄高歌,从未停歇!

  这是新中国建设困难重重、艰苦奋斗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精神昂扬的年代。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