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园园
(作者黄园园,南京师范大学学生;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教育界、学术圈有点儿热闹。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因考试违纪,取消22名法硕考生相应科目的考试成绩,给予计零分处理;4月19日,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被广为传阅,“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打动了无数人。4月25日,刘牡丹博士论文被网友“发掘”出来,论文致谢部分用文言文感谢家人、老师,也火出了圈……
考试作弊、论文致谢这样的事儿冲上热搜其实并不奇怪。教育一直是全民关注的领域,考研、升学更是关注的焦点。2020年,“内卷”这个词火了,教育内卷也成为热议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公平越来越成为老百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关注点。那么,什么才是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个很丰富的概念,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在起点上,教育机会公平;在过程中,教育质量公平;在结果上,教育选拔公平。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受教育从一个梦想变成一种权利。国家用法律保障了每个人受教育的公平机会,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
博士论文致谢上热搜正折射出人们对这种公平的关注。黄国平和刘牡丹皆是寒门学子,他们的论文致谢中满是一路走来的正能量和对帮助过他们的人的真诚感激。人们关注他们,除了出于对他们自身努力的敬佩外,也因为他们打破了“寒门难出贵子”的传统观念,为广大的普通人展现了新的可能。实际上,目前,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仍是不均衡的,落后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甚至师资力量也不完备。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依然明显。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变的话,很可能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同样,人大取消22名考生成绩引发热议,正切中了人们对升学、选拔的关注。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中掀起“考研热”“公考热”,这都可以理解。但在考试中实施作弊行为,却无疑是对规则的肆意亵渎。试想,这些考研的作弊考生若真通过了考试选拔,在毕业之后运用法律时又如何能尊法守法、秉公用法?正如中纪委评论文章所言,第一粒扣子系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一份看似常规的违纪通报,折射出的是高等学府保证教育公平的决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通过多种措施对相对落后地区实行教育帮扶,帮助寒门学子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加考试违纪成本,强化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教育选拔的结果公平。
以政策保驾,以制度护航,教育公平未来可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