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提起泰坦尼克号,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卡梅隆导演的那部电影《泰坦尼克号》——杰克和罗丝浪漫凄美的爱情让无数人唏嘘不已。在真实事件中,1912年泰坦尼克号客轮撞上冰山后,2200名乘客仅700人生还。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的海难中,竟还有6名中国幸存者。他们是谁?因何来到泰坦尼克号上?获救后又去向了哪里?为何100多年内这段历史鲜少为人提及?
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试图解答这些疑题,制片方组建了数十人的中外联合研究团队,奔赴中美英多地,寻找这些幸存者当年的足迹,还原掩盖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
毫无疑问,这6名幸存者所遭受的待遇是极为不公正的。当获救者被施救船只带回美国受到民众的真诚迎接时,这6位华人却因为美国当时的《排华法案》被驱逐出境,还未得到休整便不得不去另一艘船上工作。他们也遭受了当时媒体的污名化攻击。媒体或称他们是躲在救生艇座位底下苟且偷生,或称他们化装成女人才得以登上救生船。
为了还原事件的真相,研究团队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调查工作,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文件、报道中找出相关资料,从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中拼凑出尽可能完整的事件样貌。本着科学严谨求实的精神,研究团队甚至制作还原了一条救生艇的模型。通过1比1的实体对比,团队证实了“躲在座位底下”完全是无稽之谈,所谓“化装成女人”也更多是昏暗混乱环境下的误认。
经过四年孜孜以求的不懈调查,研究团队找到了这些幸存者的部分资料,寻访到了幸存者的后人。大体可以确认,这6人都是当时奔赴英国的华工,都是水手或船上厨师,被所在公司派往北美船只工作,因而登上从英国驶往美国的泰坦尼克号。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他们能够生还的原因。
然而,泰坦尼克号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劫难,更多的困难还在等待着他们:返回英国后,他们遭遇了英国的排华风波,又被遣送回中国。之后,有的人便失去了踪迹。
有迹可循的两位幸存者中,一位方姓华人隐姓埋名、变更身份,在美国顽强地扎下根,在取得合法身份后还担保不少亲戚来到美国,在当地组成了一个华人大家族。但他对泰坦尼克号的幸存经历却讳莫如深,对自己的妻子儿子都未曾提及。另一位李姓华人则去了加拿大,在当地开了家咖啡馆,街坊对他的印象都还不错。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这是那位方姓华人寄往老家信件中写的诗。他的老家在广东台山,著名的侨乡。他和另外两位台山老乡一起登上了泰坦尼克号,还带上了西服领带,他们原本计划一起去美国做生意,憧憬美好的未来,可无情的海难让他的两位老乡葬身冰山,而他自己,在经历海难后不得不被迫放弃梦想一切从头来过。
这6人的经历,也是当时华人群体蒙受的偏见、歧视、排挤等遭遇的缩影。他们明明依靠智慧、勇气与顽强的意志在海难中艰难活了下来,非但没有得到礼遇,反而被视为“不择手段”的“懦夫”,成为媒体攻击污蔑华人群体的卑劣借口。
历史悲剧不可再重演。如今,卡梅隆监制的制作团队正视这段历史的错误,打捞历史的真相,不仅仅是为中国幸存者、为华人群体正名,也对当前美国愈演愈烈的种族歧视问题敲响了警钟。
但稍有遗憾的是,这部纪录片采取了过于专业严肃的表现方式,更多展现的是研究员的讲述和调查工作的不易,对幸存者们的生活轨迹着墨并不多。囿于资料和人力,有几位幸存者的面貌仍然是模糊的;对泰坦尼克当时的逃生情景重现,基本是通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画面剪辑、手绘画和3D建模来展现的,在表现力和真实感上打了折扣。
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纪录片都打捞出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也呼唤业界对相关历史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也期待这些幸存者的故事能够被丰富化,成为一个带有传奇磨难色彩的文艺创作话题,希望有一天,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杰克”和“罗丝”。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