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无数电诈新闻的小编也被骗,别低估骗局的迷惑性|荔枝时评

2021年04月23日 13:43:2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前,一篇题为《侮辱性极强!编发无数电信诈骗新闻后,小编我竟被骗5万……》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文章中,网友不愿透露姓名的娜娜亲述自己被骗的经历。据悉,作者是一名90后媒体人,经手发布无数则关于电信诈骗的新闻后,在“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面前还是被骗走5万余元。

  文章文风幽默,充满自嘲,让人看了啼笑皆非。但是,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案例。在上当受骗之后,小编能够将自己的遭遇完整地记录并讲述出来,用以警示他人,如此职业精神值得肯定。而从她还原的经过看,“侮辱性极强”的自嘲并不是毫无来由,因为诈骗过程中的一些行骗手段,确实谈不上太高明。

  比如,电信诈骗的号码是+244(安哥拉)开头,类似的陌生号码是相当可疑的,然而她并没有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再比如,对方以“案件涉密”为由,多次要求转移通话的场地,如此违背常识的操作,她也没有提出质疑,直到把钱转给了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

  事后复盘,整个骗局的确有着诸多漏洞,恐怕连小编自己,都会对自己当时的应对感到深深地“折服”。但如果据此来指责作为受害者的小编太蠢,却又是不合时宜的。一个有着一定阅历的媒体人也难逃被骗,恰恰说明,电信诈骗的迷惑性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强。

  事实上,对外人而言,隔着屏幕围观他人的经历,很难有那种第一视角的代入感。觉得骗术低级,自己一定能看穿骗局,可能只是一种盲目的自信。

  因为一方面,电信诈骗的手段,也在随着大众识别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平时我们在阅读相关新闻时,有足够的时间思索,但在真正接到诈骗电话时,自己未必能够快速反应过来,在头脑中建立起有效的反诈骗防御机制。像有网友就提到,“有时脑袋会短路”。犯罪分子正是深谙此种心理,才能一次次行骗成功。

  如果连有一定阅历的媒体人,都难逃被设局诈骗,那么那些缺少阅历和经验的普通人,面对花样翻新的电信诈骗,防御能力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在加强防骗意识宣传之余,对电信诈骗的从严打击,才显得更加有必要。

  其实近两年来,鉴于电信诈骗案件的高发,国家层面的打击力度明显在加码。比如公安部此前曾强调,凡是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要倒查电信企业、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企业单位责任落实情况,问题严重地区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随着整治的加强,一些跨区域的犯罪团伙被连根拔起,电信诈骗类犯罪有所收敛。但这次的新闻无疑是再次提醒,对相关犯罪行为既要高压治理,提高打击惩戒力度,更要形成日常化、常态化的治理机制。

  电信诈骗远程、非接触式的行骗模式,确实提高了治理难度。但不管是用于行骗的号段,还是接收钱财的银行账户,在电信、银行端都留有线索。因此,这些机构也理应和职能部门密切合作,主动配合治理,不给犯罪分子变相提供行骗的便利条件。

  总之,治理电信诈骗,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人们都具备防骗“体质”。综合打击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类似的骗局才会越来越少。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