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 文/王晟
今天是“国际载人航天日”。
整整60年前的今天,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号”飞船进入太空,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
60年前英国《每日镜报》封面,向加加林表示敬意
相比今天人类愈发成熟,不断精进的太空探索,60年前那次飞行充满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其中的细节也不乏戏剧性,值得回味。
- 前苏联第一批候选宇航员共有20人,最终有12人成功进入太空。之所以选择加加林作为进入太空第一人,除了出色的个人素质外,还因为有前苏联航天大师科罗廖夫的器重。他发现,加加林在地面第一次参观飞船时,脱掉鞋子,只穿袜子进舱,表现出了对航天人心血和自身职业的高度敬重。
- 当年宇航员候选人的身高不得超过170厘米,年龄30岁以下,体重71公斤左右。加加林身高只有1米57。这是由于当年的火箭推力有限,早期的飞船空间非常狭小。
加加林接受医学检查
- 通过纪录片,全世界的人们看到加加林出征太空时,穿着一身橘色的SK-1宇航服,重达20公斤,飞行全程不能脱下,防止出现座舱失压、有毒气体泄漏等危险。而随着材料学、宇航学的进步,今天的宇航员们可以在不同飞行阶段穿上不同的服装,舒适性大大提高。
- 舱门关闭40分钟后,突然发现飞船气密不严。一队工程技师紧急拆掉飞船舱盖,重新密封。此时的指挥中心气氛凝重,而在飞船中的加加林要求通过无线电听听音乐。医学监测发现,他始终镇定自若,心跳保持在每分钟64下。
- 20世纪60年代,人类对太空飞行还有诸多知识盲区,对大气和宇宙空间还不甚了了。为了以防万一(比如错过返回地球的最佳时机),飞船里塞进了可供加加林吃上10天的口粮和饮水,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找到回家之路。
- “东方号”飞船没有舷窗,加加林没法直接欣赏到太空的景色,只能通过脚下一个碗大的光学观测口看到外面的景象。
人类首飞太空科普剖面图
- 飞船升空5分钟后,加加林传来了人类发自太空的第一声报告:“我看到地球了,能见度很好……” 他就此成为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人。
- 人类首次太空飞行时间仅有108分钟,但已足够让加加林在宇宙中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而今天的宇航员已经习惯于在近地轨道上,每24小时就经历十几次日出日落。
东方号飞船在太空中俯瞰地球(想象图)
- 飞船重返大气层的时候,发生了剧烈旋转,加加林经受了8个G的过载,即相当于承受自身体重8倍的重压。最让他惊骇的是,光学仪器显示,大气层剧烈的摩擦把飞船周围烧得通红,当时还从未有人见过这种场面。
- 当年技术所限,东方号返回时必须“人船分离”。在距离海平面7000米的高度,加加林连同座椅被弹射出飞船,靠座椅上一具小减速伞减速,在距地面4000米时人椅分离,加加林打开降落伞平安着陆。
- 地面指挥中心监测到了加加林降落的大致区域,第一时间派出了搜救队。但是具体位置是当地政府打电话报告才得知的。
- 一位正在劳作的农民和他的孩子,看到“穿着橙色衣服的家伙”从天而降,目瞪口呆直后退——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次目睹宇航员返回地球。加加林回忆,他当时挥手大喊:“别怕,我是苏联人,刚从太空回来,请赶紧帮我找一部电话,我要向莫斯科报告。”
- 两位少年报告说目睹了一个“大铁球砸到地上,弹起又落下”,从而帮助科学家找回了“东方号”飞船。如今这艘在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飞船被博物馆永久珍藏。
返回地面的“东方号”飞船
- 加加林返回莫斯科后受到了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3个月后,他进行了环球访问。尽管当时东西方笼罩在冷战的阴云下,但是从英国到日本,从保加利亚到埃及,从加拿大到古巴,所到之处,他作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勇士,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
加加林在英国访问期间受到了热烈欢迎
- 加加林此后仍然高度自律,在航天航空领域不断学习,参与设计新式飞船,并成为航天员训练中心副主任,1967年还为另一次发射任务当备份宇航员。在1968年的一次飞行事故中,加加林不幸遇难,年仅34岁。
- 即便当年处于太空竞赛,美国的宇航员们仍然表达了对这位同行的敬重。1970年,在完成人类首次登月壮举一年后,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莫斯科访问时,专程到加加林的墓碑前献花祭扫。
阿姆斯特朗(左)在加加林墓碑前献花
- 美国几位代表性宇航员还曾集体签注了纪念章,表达对这位人类航天英雄的崇敬之情。
美国“水星”、“双子星”、“阿波罗”三大载人航天计划的著名宇航员签名,表达对加加林的敬意
- 2011年4月7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将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以纪念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首次飞入太空。在这一天夜里,俄罗斯采用各种活动表达纪念,这被称为“尤里之夜”。
(本文图片和内容来源:欧洲空间局ESA、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史密森尼历史学会网站、Space.com、《飞天纪实——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工信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等。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拒绝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