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绿志愿者”张用宪:守护历史记忆的“古树保护神”

2021年04月11日 10:59:55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一株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记录。

  在宿豫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张用宪,是一名护绿志愿者,也是《宿迁古树名木志》的作者,他踏遍了宿迁市的各个乡镇,对“宿迁哪里有什么古树名木?最老的有多少岁?哪株古树最富有传奇色彩?”这些问题都了如指掌,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古树保护神”。他曾亲手救治了江苏省名古树项王手植槐和周恩来总理故居的观音柳,先后保护了古树名木3700余棵……

  1964年,张用宪大学毕业后,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云南省黑白水林业局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张用宪回忆,当时身处密林区,条件比较艰苦,但那里的自然条件却非常适合他的工作,正是在那里,他潜心钻研,在研究苗木培养、提高存活率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此后的40余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到云南丽江,再到家乡宿迁。天天都和绿树打交道,他对各类古树名木充满了感情,甚至是“着了迷”。因为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张用宪对各类树木的分布和习性了如指掌,其著有的《黄河故道漆树引种试验》《元宝枫开发利用成果推广》《宿迁市木本植物资源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在业内取得了广泛影响,论文被省级以上专著、杂志和市县史志录用40余篇,科技文库选用10余篇。

  1998年,退休后的张用宪并没有悠闲地养花种草、含饴弄孙,而是成为一名“护绿志愿者”,自费做起了宿迁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研究。白天寻访、晚上做笔记,他跑遍了宿迁的乡镇街道、大街小巷,只要有古树名木的地方都有他足迹。

  耗时3年,先后骑坏了4辆自行车,行程5万多公里,写就7万字,查找4273棵古树……

  张用宪最终把宿迁的古树名木整理成册,著述了《宿迁市木本植物志》,亲自绘制《宿迁市古树名木分布图》,这本书填补了史库空白,在全国绿化委员会备案,将宿迁每个乡镇的古树名木用国家林业部门规范的标准符号标记。

  项王故里的镇园之宝——项王手植槐,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棵树是项羽16岁离开家乡前种下的,是宿迁对外宣传的名片,也是西楚文化的重要象征。1999年,张用宪发现项王手植槐从枝梢到树干有一半枯死,为了给项王手植槐“治病”,他行程5000多公里,多次自费到北京和南京找林业专家商讨、修改完善项王手植槐复壮方案10余稿,方案实施中,他坚持每天去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手换土、施肥、浇水、涂油防腐、喷注复壮素,项王手植槐慢慢长出了新的枝叶,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每一棵有价值的名木古树,张用宪都精心呵护,倾注所有心血——

  中山路梧桐树、皂河龙王庙行宫古树群、市林果站院内西玛杨、老城区中山路悬铃木、宿豫区原丁嘴镇储嘴村的榔榆……

  爱绿护绿的故事在张用宪的生活中不胜枚举,看着城市中的古树名木焕发出新的生机,张用宪说:“这些古树中凝结的是一方水土的历史和文化,我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棵古树、一株植物,更是在践行国家赋予的使命。”

  张用宪退休后,不仅投身于古树保护行动中,还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和老年大学教学的工作。自1995年起,张用宪义务担任县级宿迁市关工委科普宣讲员,后任宿豫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市、区老年大学特聘教师。如今,已83岁高龄的张用宪,每次宣讲前仍然坚持围绕主题认真备课,精心融入宿迁本地乡情。他自编教材约30万字,传播保护环境理念,致力于唤起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绿护绿、保护环境的意识,义务开展宣讲800余场,影响青少年超30万人次。利用“五老宣讲团”这一平台,张用宪带领学员走出课堂,现场实践,让更多人士共同关注古树名木,一起走上古树名木保护的公益之路。他被誉为“一个不知疲倦的人”,被评为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辅导员、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

  古树名木不仅具有自然生态方面的价值,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岁月流逝、人事更迭的见证。守护好古树名木是张用宪一生始终不变的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然选择了这行,就应该脚踏实地做好这个工作。保护古树,就是把‘城市的根’留住,保护绿色,就是我们林业人的使命。”张用宪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