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扬州:探幽千年“造园梦”

2021年04月10日 07:35:11 | 来源:新华社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四月的扬州烟雨迷蒙,春意盎然。“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扬州世园会”)8日在扬州仪征启幕,这场持续180多天的园艺盛会以“绿色城市,健康生活”为主题,汇聚世界多国园艺设计精品,开放60多个各具特色的庭园,向世人展示园林艺术独特的魅力。

  近400年前,晚明文人计成在扬州仪征写下了一部造园宝典《园冶》,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核心理念影响中国造园史至今,也被海外奉为造园宝典。

  今次扬州世园会不仅汇聚全球造园技艺,也在古今交汇、中外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自然观、审美观和人生观。

  汇聚世界造园技艺

  桃花艳、玉兰香,假山挂瀑布、湖面映绿树……漫步于230公顷的世园会园区,目之所及,满园春色。其中,有一座“园冶园”备受瞩目,人工建筑紧凑精巧,水系与绿化环绕,亭台楼阁、桥坊轩榭相得益彰,颇得咫尺造乾坤的意境。

  “园冶园”因纪念《园冶》而造,设计师是年近九旬的孟兆祯院士。在他看来,选址仪征造园意义不一般,不仅纪念计成大师在仪征成书之功,也是传承《园冶》倡导的“时宜得致,古式何裁”的理念。

  作为首部中式造园宝典,一部《园冶》分三卷,共计1.4万字,附录235张手绘图式,该书首次总结出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式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追求,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成为后世园林建造者遵守的准则。

  时空轮转,这里再一次成为世界造园技艺的交汇点。

  记者探园发现,海外展园同样特色鲜明。以“沙漠海滨之国”为主题设计的非洲吉布提园,尽数呈现了沙漠植物、海岸线、非洲木雕等景观;荷兰布雷达展园以梵高的名作《田园》为蓝本,展现不同时节的自然之景;葡中旅游园则以“返璞归真,拥抱自然”为理念打造了葡萄牙农业景观的生态园。

  专业人士分析,东西方造园从理念到技艺各具特色,也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审美观和世界观。西方园林设计遵循几何学原则,讲究对称美,几何学源于古埃及尼罗河流域洪水泛滥后对土地的重新丈量分配。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同样也包含着古人疏堵结合治水的哲学智慧。

  “造园是扬州人的生活态度”

  自唐代以来,占据京杭大运河之便的扬州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是文士官宦眼中浪漫自由之所,更成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必游地,造园游园的潮流绵延至今。

  作为我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曲折蜿蜒的瘦西湖蜚声中外。隋唐时,这条水道还只是护城河,所以被称为保障河。到明、清两代,河道沿岸陆续建园。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分别六次南巡,更是促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园林盛况。

  据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乾隆皇帝到扬州时,必经瘦西湖前往平山堂。当地盐商见状,纷纷在河道两岸兴建私家园林,让乾隆皇帝在乘舟途中,能够一路欣赏各种亭台楼阁。“这些园林一座靠着一座,串联成了一长串,其间没有围墙和篱笆,扬州人在清代就可以自由出入这些精致的私家园林。”

  距离瘦西湖不远的扬州东关街,有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称。记者沿着东关街一条不起眼的小巷穿行10多米,便来到扬州人杜祥开用自家平房与天井改造出的“祥庐”,这是一个占地约120平方米的普通老民居院落,却硬是腾出了40平方米来造园,成为新扬州园林中最小最精致的园林之一。

  小桥流水,亭台假山,锦鱼畅游,匾额楹联……祥庐如一盆精美的“盆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浓缩着园林的各类要素。“就是喜欢。”杜祥开说,上世纪90年代,为改善家居环境,他萌生念头自己造园,没想到如此“惬意生活”被人竞相模仿,一股“私园热”自此在扬州兴起。

  扬州首任古城办主任郑路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扬州新私家园林分布示意图》,在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散布着近百处新私家园林。郑路说:“造园是扬州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扬州老城区按照“自主参与,政府补贴”原则进行整体修缮。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市区目前已经新建了逾250户新私家园林。

  原扬州市文联主席刘俊则认为,园林是实物的园林、艺术的园林,更是文化的园林、精神的园林。“在这儿,方寸之间容乾坤,一勺池水则江湖万里。”

  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

  老扬州人的一天总是在扬州园林内开启。清晨漫步园中,看竹影婆娑、小桥流水,累了便驻足听一场扬州评话、弹词、清曲……

  对外国友人而言,坐上黄包车来一次环城游览则很新奇。“想象自己穿着中国古代服装在老街里穿行,有一种拍电影的感觉。”扬州大学的孟加拉国留学生友美说。

  最令友美惊讶的是,扬州不仅构建起城市公园体系,更引入“园林化”理念,将主城区城市绿道升格为道路风光带,让广大市民行走在大街小巷时便能欣赏到园林景观。“很多园林居然是开放式的,连围墙都没有,有的园林设计中还融入了西方建筑样式。”

  不泥古,善借鉴,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一直是扬州的城市品格。从古至今,扬州都在与世界的交流交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新冠疫情暴发之初,这句印在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的古诗火遍全国。一千多年前,正是日本信众将这首诗绣在袈裟上,邀请唐代高僧鉴真东渡传经。

  鉴真是扬州人,14岁那年出家受戒,立志弘扬佛法。东渡日本,鉴真随行带去了850多卷经传手抄本。在日本生活的10年间,他在思想、建筑、文化、医药等方面为日本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动注解。

  扬州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不断认识扬州。随着扬州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使者不以山海为远,陆续在扬州留下足迹。

  古运河畔的东门遗址广场上,有一座马可·波罗骑在马上的青铜雕塑。公元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礼遇和重用。经他口述写成的《马可·波罗游记》为欧洲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如今,在世园会举办地仪征枣林湾,作为志愿者的友美在风情各异的庭园间来回穿梭,向国际友人们讲述着扬州与世界的渊源。“各国园林各有特色,却又相得益彰,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