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校合作到研学游 开启博物馆中的无界课堂

2021年04月08日 14:39:2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走进博物馆,体验独特的“博物馆教育”,全身心感受历史记忆、文明魅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独特“学风”。而当博物馆成为校园之外的“首选课堂”,如何让青少年乃至更广泛的群体在博物馆内学有所获,江苏博物馆又有“新动作”。  

  为了更好地释放域内博物馆中的“宝藏”资源,更好地挖掘、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潜能,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4月8日,由江苏省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现场评审会在无锡召开。会上,包括馆校合作项目、博物馆研学游项目在内的一大批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精彩亮相。

  -馆校合作优秀案例-

  大运河“奇妙漂流”

  大运河从古至今都是一条重要的文化带,运河两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次馆校合作的项目中,多家博物馆聚焦运河主题,探索如何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全面、立体地了解大运河。

  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大运河与美好生活》馆校合作项目,开设“运河历史、运河风情、运河风物、大运河与当代生活、我看大运河与美好生活”五大课程,将历史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剥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的陌生和疏离感。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展厅学习,课程还专门设置了运河城市镇江的田野调查,实地考察“苏南运河第一闸”谏壁船闸。课后以“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自主制定汇报主题、制作演示文稿、讲解历史故事、拍摄vlog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运河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

  无锡,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被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给无锡带来独特的人文景观。由无锡博物院带来的《悠悠古运河——大运河文化进校园》项目以此特殊地理特征为切入点,设计跨学科(steam教育)为重要方式的特色课程,以大运河无锡段的著名人文景观作为自然、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多学科的交叉点进行展开课堂上,老师用学生们熟悉的家乡景点引入主题,让学生更有代入感,调动课堂积极性。在进入正题之前,老师展示课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完成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水系地图,让学生带着完成这一互动任务的目的去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在前期的铺垫和引导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巩固课堂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互动任务,加强课程效果。

  红色教育“营养快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围绕党的百年历程开展红色教育尤为必要,省内多家博物馆也准备了红色主题的相关项目。

  由常州三杰纪念馆带来的“又见少年阿霜瞿秋白纪念馆沉浸式演出,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引领人们了解并走近红色人物的内心世界。项目与当地学校合作进行演员招募和培训,在此过程中,通过研读剧本,向同学们讲解瞿秋白生平事迹,通过打磨表演,引导同学们学习红色故事。将红色故事与实景演出相融合,把“原生态历史”搬进故居,让参与者与参观者重回历史现场,了解瞿秋白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真切感受他的精神世界。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带来的“信仰课堂”——《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红色研学项目则是以“知初心、学文化”为主旨,讲述雨花英烈将艺术素养学以致用的革命史实,带领同学们寻找雨花英烈的艺术点滴通过实地参观课程、线上视频课程、实践课程、特别课程(音乐课、美术课、戏剧工坊等),从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维度进行演绎展示,在提升学生艺术审美修养及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认识更加丰满鲜活的雨花英烈形象,在激发孩子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怀。

  -研学游优秀案例-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细读着自然这本浩瀚而又深邃、古老而又永远令人新奇的书,总能受益匪浅。此次研学游优秀案例中,省内多家博物馆提供了走进自然的研学游活动,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推出了《与展对话——我眼中的虫虫世界》研学游项目,围绕该馆的特展“虫虫世界精品昆虫展”开展,通过参观展览、课堂教学和动手操作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了解到昆虫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邀请大家亲手绘制昆虫瓶、制作昆虫彩泥模型,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领略昆虫家族的多样与神奇,了解生命世界的相生相克,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呼吁大家保护生态环境。

  园林,一个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艺术品”。而苏州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城市,更是拥有丰富的园林资源。由苏州园林博物馆推出的《园林小卫士研学游》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和需求,提供了园林小小讲解员、园艺体验活动、园林建筑模型搭建、苏州园林涂色等各种体验活动,培养大家的想象力、空间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学中游,在讨论交流合作中探究学习园林知识的乐趣。

  跟着文物“穿越千年”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历史上总有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它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博物院推出的《文物的前世今生——人文历史研学课程》从历史馆中选取了部分炊具、饮具、灯具等日常用品,按照时间顺序,从材质、造型、流行原因等方面,讲述中国古代炊具、饮具、灯具等器物的演变历史,探究文物背后的社会面貌、生产工艺和审美情趣。

  从人工取火的发明到农耕文化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煎炒烹炸,从羹饮脍炙到酿酒烹茶,从碗碟到杯壶,再到万家灯火……中国古代日用器具的发展兴衰,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侧影。南京博物院有大量藏品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包括炊具、饮具、灯具等在内的人们生存的必需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贯通古今,探索变化,热爱传统文化,激发未来创意。

      中国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跨越十五多个世纪历程。

      由宝应博物馆带来的《“解读青铜时代 讲述中国故事”青少年文物模拟社交活动》通过解读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分类和主要制作工艺,并教会他们利用橡皮泥、丙烯颜料等环保材料体验跨越时空的青铜器重塑。

  本项目通过编钟古乐曲的欣赏、“文博课堂”知识讲座、观看《国家宝藏》青铜器、实地参观汉墓群、以及制作一件“青铜器”带回家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青铜器艺术特色以及发展,认识青铜器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艺术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此外,聚焦传统文化、非遗、人文精神等领域,来自省内的近30家文博单位分别带来了一系列精品馆校合作、研学游项目。点击进入,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江苏省博物馆优秀案例评选推荐活动专题)。

  通过本次评审会中优秀案例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引领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方法创新,强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种下深刻的种子和梦想,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

  记者/黄路莹 张明玮 奚欣晨 王烨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