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在某网络交易平台上,多款国产球鞋价格暴涨引发热议。参考售价1499元的某国产品牌球鞋,竟被炒到48889元,价格涨幅达31倍。目前,该平台发布声明,已对网传卖家所标价格波动过大的球鞋进行了下架处理,并对3名涉嫌恶意影响商品标价波动的卖家采取封禁措施。
国产球鞋价格暴涨背后,是“炒鞋”大军的推波助澜。炒鞋并不算新现象,只不过过去炒鞋的主要对象为耐克、阿迪等一些国外品牌,受“新疆棉花”风波影响,很多消费者转向支持国产品牌,因此李宁、安踏等鞋款成为了新的炒作标的。
参考售价一千五百元的鞋,被炒到近五万元,从报道来看,在炒鞋产业链的“加持”下,相关鞋款的价格涨幅,可以说是异常惊人。如此巨大的套利空间下,不难想象炒鞋的风气为何会不断蔓延。
要指出的是,就这一类高价球鞋而言,它不是刚需物品,球鞋领域也不是垄断行业。一些鞋款之所以被炒到天价,跟它的供需关系也息息相关,比如限量联名款等。所以只要不涉及强买强卖,市面上一些出货量少的鞋子,在二级市场价格上涨,完全是正常的事。
但问题在于,这股国产球鞋热潮中,一些炒鞋客以及二手交易平台利用当前国人支持国产品牌的情怀炒作消费,导致球鞋交易脱离了正常的范畴,留下各种风险。
比如一些炒鞋的贩子,利用跟品牌方的关系,大规模购买,甚至一次性买断码、买断货,囤积居奇,人为制造紧缺的氛围,最终卖出脱离实际的天价。
球鞋交易的二级市场,并不像一级市场那样,有明确的指导价。炒鞋客在手握鞋源的基础上,可以盲目抬高价格,推高市场预期。严格来说,这已经不是一种投资了,而是赤裸裸的投机。
当然,一些炒作售价过高的鞋款,可能是有价无市,纯属鞋贩子的“自嗨”。但不可否认,在不断推高的涨价升值预期下,会不断涌现出接盘者。因此,炒鞋不仅仅存在着割消费者韭菜的问题,还可能变成资本游戏,衍生出一定的金融风险。
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限量鞋款根本就没有实物,被当成了“期货”炒。对此,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曾专门发文《警惕“炒鞋”热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提醒大家要当心炒鞋变成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
此外,由于很多被炒作的潮流鞋款,目标消费群体就是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在炒鞋风气蔓延下,很容易引发诱导消费。据悉,有的二手交易平台,还推出了相关金融贷产品,这也是一种金融风险。另外,炒鞋带来的巨大套利空间,还会加剧制假售假等欺诈现象。
考虑到种种风险的存在,绝不能将炒鞋当成一种全靠自由调节的市场行为。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在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之外,对于漫天要价、囤积居奇等可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同样应该有适当的干预执法。
相关二手交易平台更应该加强自律。比如对于国产鞋暴涨31倍的情况,该平台曾回应称,“平台不参与定价”,但不参与定价不等于可以丢掉把关责任。对于如此脱离实际的价格涨幅,平台理应有基本的异常干预机制,任由上涨无疑是变相助推炒鞋风气。
不管怎么说,鞋子的主要功能还是用来穿,一些限量款确实可以当做投资,但也要避免投资变成投机。只有多方合力,刹一刹炒鞋歪风,市场才会良性发展,衍生的消费、金融风险才能够降到最低。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