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红色记忆丨红十四军:在江海大地播下武装斗争的火种

2021年04月05日 15:40:55 | 来源:掌上南通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的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涌现出众多红军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犹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在江苏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于敌人卧榻之侧横戈跃马,驰骋苏中8县,在游击区内打土豪、分田地......这支队伍就是三十年代初江苏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奋起抗争 红十四军应运而生

15.jpg

  3月22日,我们满怀敬仰前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一进大厅,十七位红十四军指挥员的群雕赫然映入眼帘,威风凛凛、英姿飒爽。据了解,馆内陈列有实物资料800余件,复原相关场景24处,从序厅开始,真实再现了通海如泰地区军民奋起抗争的革命历程。

7.jpg

  通海如泰地区滨江临海,素为富庶之地。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历来是中外反动派统治的重要基地。上世纪二十年代,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集中在地主手里,资本家靠榨取人民的血汗积累资本,加上政府横征暴敛和自然灾害,军阀混战不休,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6年前后,通海如泰地区党的基层组织相继成立。党组织建立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领导农民运动、开展工人运动、迎北伐反联军、开展反“清党”斗争,使通海如泰的贫苦农民看到了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这是1928年4月五一农民暴动(如皋)使用的部分武器,中间这个煤油箱子,被当作武器使用,把点燃的鞭炮放在煤油箱子里,发出噼里啪啦类似枪的声音,用来吓退敌人。”讲解员徐云一边带领我们参观,一边为我们讲述着历史斗争的细节故事。

  1929年11月,意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的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通海如泰地区党的负责人李超时、南通县委书记刘瑞龙汇报了通海如泰地区红军武装发展情况。不久,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和中共江苏省委共同决定,在通海如泰红军游击武装基础上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何昆任军长。

6.jpg

4.jpg

这口红军井是四口井中的其中一口,井口是从原址搬过来的,井栏是真实井栏的复原。

  1930年4月3日,在军民的欢呼声中,红十四军在如皋西乡贲家巷召开隆重的建军大会,红十四军正式诞生。“这场会议共有2万多人参加,会场中间除了一个主台,四边还搭建分台,用布浆子做成喇叭,主席台上讲一句,分台传一句,会议宣布红十四军的领导名单,最后军长何昆检阅了红军队伍。由于参加建军大会的人员很多,当时村里四口井的水都被喝空了。”

  身先士卒 湘江汉子喋血东皋

12.jpg

  红十四军成立后,具有杰出军事领导才华的军长何昆亲手抓训练、严军纪,打造出一致不畏艰险、敢拼能打的战斗队伍。同年4月16日,根据中共通海特委和军部的决定,何昆率领红十四军二支队3个大队,加上赤卫队和自动前来支援的群众一万余人,利用夜色的掩护,分3路向如皋西乡的重要据点老户庄进攻。

2.jpg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在这场战斗中,年仅32岁的军长何昆壮烈牺牲。直到如今,如皋人民对这位喋血东皋的湘江汉子都一直怀有深挚的感情,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人来到老户庄战斗遗址缅怀先烈。

11.jpg

  这处遗址就位于如皋磨头镇,一个占地约1500平米的院落中,何昆烈士的墓碑在墓园的北侧,四周环境清幽,庄严肃穆,守园人朱勤富已在此守护多年。每每讲起那段革命历史,他都激动不已。

5.jpg

  “红十四军的威名,使如皋西乡大地主丧胆销魂,他们纷纷组织反动武装,构筑碉堡,用以对付红军。特别是如皋老户庄,扼守如泰与通海游击区之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当时那场战斗,由于武器装备的悬殊,红军的进攻一再受阻,战斗异常惨烈。何昆军长握着手提式机关枪,率领战士冲锋,很快占领了东头的晒谷场。碉堡里的敌人拼命抵抗,用机关枪对着晒谷场疯狂扫射。紧急关头,何昆登上张爱萍的肩膀,趴在一个草堆子上,用机枪对准炮楼枪眼猛烈扫射,压住了敌人的火力。战士们士气大振,纷纷跳起来向院内冲锋。然而,何昆不幸胸部中弹,摔倒在地。”

8.jpg

  何昆军长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当夜,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将烈士遗骸收殓安葬。然而,由于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摧残,一时无暇留下掩埋烈士忠骸的标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将军先后四次派人赴如皋寻找他的忠骸,终于在1964年找到了烈士的忠骸。“何昆原名何德晟,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1926年春,于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一位杰出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这里是他的衣冠冢,遗骸找到后火化了,安置在如皋烈士陵园。”

3.jpg

  横戈跃马 红十四军驰骋苏中八县

13.jpg

  何昆烈士倒下了,但是像何昆士一样甘于艰辛,不畏牺牲的红十四军的先烈们仍在勇往直前。何昆牺牲后,中央军委决定通海特委书记李时超任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刘瑞龙任通海特委书记。省委又派来了张世杰、秦超、黄火青等军事干部,加强领导。

  红十四军整编后,战斗力得到提高,在李时超的带领下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还在六甲乡一举粉碎了国民党规模庞大的“八路围剿”。然而,红十四军的快速发展,让国民党政府如坐针毡,他们对红十四军疯狂镇压。后来,错误路线对红十四军提出了“准备会攻南通,截断长江,进攻上海、南京”等力不胜任的战斗任务,致使红十四军在敌人强大兵力集结的不利条件下,多次进行缺乏准备的进攻,遭到重大损失。浴血奋战7个月,红十四军被打散,大部分中高级指挥员都壮烈牺牲,部分干部派往中央苏区。

  红十四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却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对通海如泰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支革命队伍的组建培养了张爱萍、刘瑞龙等一批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领导人物;七个月之久的革命游击斗争,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红军的斗争,为以后新四军东进和苏中七战七捷打下了基础。

  记者手记: 

  “碧血遍染江淮间,丹心永照桑麻田。万紫千红春长在,英雄儿女笑九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通海如泰地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撰著了一部光耀千秋的英雄史诗,铸就了永远的红十四军精神。生活在革命热土,我们肩负着祖国的信任与期待,更应该铭记先烈,感恩先辈,让不灭的记忆与我们同行,用不懈的奋斗和丰硕的成果告慰英灵。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