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周军
清明临近,各地都迎来了祭扫的高峰时节,人们在缅怀亲人中寄托情思。不久前,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对清明祭扫作出部署安排,倡导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各地结合疫情防控、地方实际等对文明祭扫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江苏省要求各地引导群众采取提前或延期祭扫、错峰祭扫、网上祭扫、预约祭扫、代祭扫等方式,加强对清明节期间祭祀活动的服务管理,以政策力量有序引导人们开展祭扫活动。
祭祀在心不在形,清明祭扫始终离不开对“文明”的强调。在政策的规范引领下,文明祭扫新风吹遍全国各地的大城小巷,延伸至基层乡村。从江苏省启动“守护·2021 清明祭英烈”网上祭扫活动;到上海推出网上祭扫公益平台,开通网上纪念馆;再到重庆部分地区倡导用鲜花和植树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各地不拘一格创新绿色祭扫新模式,让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蔚然成风。不难发现,移风易俗新风尚正引领着人们清明文化的价值新追求。
清明祭扫,防疫仍是大局,是各地要重点做好的重要功课。当前,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向好,但仍不能有丝毫松懈。各地充分考虑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相继推出清明祭扫的防疫要求和便民措施。不论是错峰祭扫,还是预约祭扫,都是为了减少祭扫现场人员聚集、服务防疫大局的务实行动。对此,广大市民也要做好密切配合,在文明祭扫的同时,还要服从防疫安排,积极做好体温检测、口罩佩戴等防护防控措施,让文明清明、平安清明贯穿清明祭扫全过程。
文明祭扫渐成新风,绿色低碳祭扫占据主流。对来之不易的新风尚尤须接棒传承和弘扬。以江苏为例,自清明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以来,全省已连续十年实现“平安清明”目标。特别是在网络祭扫的倡议发出后,越来越多的人从线下转至线上祭扫,去年全省网络祭扫达到494万人次,现场祭扫人员大幅减少,有效降低了祭扫场所的疫情防控和防火安全压力。持续做好清明文明祭扫活动,减少传统线下“烟熏火燎”的老方式,引导人们积极适应网络“云祭祀”新风尚,各地都需紧紧“跟上来”,切实推动移风易俗和社会文明进步。
清明祭扫,不拘泥于形式,关键在于“心到”。通过清明祭扫,让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之情代代相传,让人们在对亲人的追思缅怀中,启发更多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规划,更好地走好未来路,让清明的内涵意义回归“清明”,回归本真。(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