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4月1日,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建立的第一家银行——江淮银行在盐城成立。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之下,印货币、筹拨款、保供给,开辟了敌后“经济抗战”的特殊战场,构建起党领导下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台锈迹斑驳的印刷机,就是当年江淮印钞厂印钞票所使用的一台印钞机。”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宋钰说。
1941年初,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令华中的日军坐卧不安。敌人在不断发动疯狂大“扫荡”的同时,还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封锁策略,并利用日军军用券、伪军储备银行券和国民党“法币”等金融手段,企图掠夺根据地物资,彻底摧毁根据地经济。
“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军需供给,当时新四军成立了直属军部的财政经济部,刘少奇和陈毅也决定要筹建新四军自己的银行,发行革命的货币。”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宋钰说。
为了发行自己的江淮币,中共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排除万难,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封锁线,将包括这台印钞机在内的纸张、油墨、雕版等设备和物资,秘密运送到了盐城。1941年7月,江淮银行印钞厂在阜宁县羊寨开始印制江淮币。
“这个面值是一元的,反面呢还有刘少奇当时的签名,因为当时刘少奇不叫刘少奇,(化名)叫胡服,这有他的英文签名。”红色文物收藏者张凯越说。
江淮币当年主要在盐阜、淮海、苏浙等抗日根据地流通。其中一套1943年发行的江淮币,印制了毛泽东的头像,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出现毛泽东的形象。
“江淮银行成立以后呢,曾经拨款6万多元,给盐阜区购买种子啊,耕牛啊,打井灌溉啊,给工农业、还有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四军纪念馆研究部副主任刘景女说。
在反扫荡最艰苦的日子里,江淮银行的工作人员制作了特殊的背心,将作为银行储备基金的银元、金条“穿”在了身上。
“这个背心无论如何不能离身,睡觉的时候也要背着。”新四军老战士、原江淮银行金库主任陈克秋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下设华中银行总行,在江苏的江淮银行改为了华中银行第一、第二分行。1949年初,中央统一成立人民银行,江苏华中银行又改建成了人民银行江苏分行。
新四军纪念馆中锈迹斑斑的印钞机,每天都静静地立在那里,诉说着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也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用忠诚和奋斗,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