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成
(作者樊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禁止小额贷款公司、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发放贷款。消息一出,迅速冲上热搜第一,不少媒体和自媒体据此打出了“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的标题。
对此有专家表示,“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的说法不准确,花呗、借呗只是产品名称,有很多助贷行为。如果授信主体是银行或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且做了相关风控调查,这种放贷是可以的,影响较大的是那些本身就不太合规的小贷公司。
所以,这并不是一刀切的禁止,而是有条件的限制。看到这条消息,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大力支持,理由很简单,近些年陆陆续续爆出的、因为大学生网络借贷导致的极端案例还少吗?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宜疏不宜堵”,市场上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看待这些规定合不合理,我们首先要看两个问题:一些大学生真的不借贷就不能正常生活吗?如果确实需要借贷,正规的、安全的、靠谱的借贷渠道已经无路可走了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恐怕都没有那么肯定。尤其是打着各种噱头的网贷,充满了虚假宣传和误导内容,利息并不比正规银行低,对其规范是必要的、迫切的。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虽然大都已经成年,但是由于还处于求学阶段,一般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绝大多数靠父母供给学习和生活开支。那么,可以为他们的贷款做担保的是什么呢?除了一些平台上的所谓“信用积分”“手机号”等,背后还是家庭在托底。
所以,对于没有直接偿还能力的群体,哪怕他们是成年人,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对其开放贷款也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各种教训已经层出不穷的语境下,这不是限制,而是保护。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借贷市场的问题,而是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前两天,九江银行的“彩礼贷”海报,也曾引发一片质疑之声。坦白说,有没有人因为一时拿不出彩礼而去贷款呢?或许是有的。但这家银行错就错在,不该以“彩礼贷”去做宣传。彩礼到了需要贷款的地步,就是我们应该反对的陋习,这并不符合公序良俗。
同样的道理,以大学生作为各种消费贷的目标客户群,本身并不符合我们社会提倡的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理性消费等价值观,尤其是面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通知》里特意强调,“不得采用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就是明确了要反对借贷市场的错误导向。
回看现实,一些大学生,甚至参加了工作的年轻人,已经掉入了超前消费的陷阱而不自知。众多的贷款渠道让他们觉得贷款很容易,自己的信用和能力也没问题。正是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下,超前消费的欲望越滚越大,直到烫伤自己才恍然大悟,但已经为时太晚。
因此,治理大学生网贷乱象,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总是等到极端案件爆发再去处理。一方面,要规范“借方”,尽量填平陷阱,让有资质、高标准、生态好的主体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提醒“贷方”,树立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的观念,普及金融常识、培养风险意识。如此,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借贷市场。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