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十万官兵决战北大荒

2021年03月17日 15:17:03 | 来源:新华社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北大荒博物馆,有一幅版画,题为《第一道脚印》。画面里,乌云低沉,垦荒勘测队的几位战士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行进在茫茫雪原,身后留下一行行脚印。

  这里,曾是苦寒蛮荒之地。北大荒的拓荒史,始于先驱者的第一道脚印。

  挺进!挺进!向荒原挺进!

  为了开发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十万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揭开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壮丽篇章。

  北大荒的沧桑巨变了不起!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

  昔日的亘古荒原,如今已变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正努力打造“农业领域航母”。

  挺进,向亘古荒原开战

  今年91岁的老党员王在邦,曾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第二年,他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958年4月,王在邦带着妻子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黑龙江边陲小城密山,开发北大荒。

  和王在邦一样的几万名复转官兵,当年吹响了开发北大荒的“集结号”,10万名官兵扛着红旗,挑着行李,穿过山林,越过沼泽,直插北大荒腹地。

  时间回溯到1954年6月,王震将军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看望正在施工的铁道兵战士。当看到官兵们垦荒收获的粮食、蔬菜后,王震有了把大批复转军人留在黑龙江“办农场,为国家多产粮食”的想法。

  王震将军找到当时的铁道兵副师长余友清,在谈话后的第二天,余友清就背了一个小包,带了一个警卫员去踏查。他们在蒿草丛生、野狼出没、沼泽遍布的北大荒腹地,长途跋涉,风餐露宿。

  1955年1月,铁道兵部队的第一个农场——八五〇农场成立。

  短短两年时间,铁道兵多个师的复转官兵1.7万多人挥师北上,先后创建了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等12个八字头农场。

  曾参加过西南剿匪、抗美援朝的李胜清,1958年来到八五〇农场。刚站稳脚跟,1959年初,李胜清就把远在河南老家的父母、妻子、兄弟以及岳父母接来,和他一起开发建设北大荒。如今,李胜清一家在北大荒已有4代人,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

  八五〇农场的建设,为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提供了经验,一批又一批官兵向荒原发起集团式进军。1958年,北大荒迎来开发高潮,当年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

  开发,向广袤黑土地要粮

  八五〇农场第一管理区第一作业站——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当时这里一片沼泽,野兽出没,风雪肆虐,荒草齐腰高。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摆放着当年使用的犁具、锄头。该馆馆长丁军说,当时没有农具,复转官兵就从日寇遗留的地下工事里捡来炮弹皮、废铜烂铁等,自制农具。

  1955年5月,大地解冻,官兵们迎来了建场的第一个春天。一些低洼地还有冰碴,牲口在里面抬不起蹄,一步一趔趄。余友清提出人拉犁,年近半百的他跳进泥浆里,带头拉犁开荒。

  两天下来,余友清感到用50人拉一台犁,效率太低,他改装犁具,改进拉犁方式,用20人拉,后来改为12人或8人拉。就这样,开荒早期,靠人拉犁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在余友清带领下,官兵们第一年就开出了14.45万亩荒地,做到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收益”。

  王在邦回忆起当时的生产场景,那真是“早起三点半,地里三顿饭,晚上看不见,锁头把门,烟囱站岗”。

  “但我依然不后悔,我骄傲,我是北大荒人。”老人说起那段岁月,依然激情澎湃。

  今年105岁的郭德福老人,1955年10月来到北大荒,曾担任八五〇农场的生产队队长。他说,当时苗出来后,没几天杂草就封垄了,草比苗高,在苗长成期间,战士们需要一遍遍用手拔、用锄头锄去杂草。这对拿惯枪支的战士们来说,需要巨大的耐心。

  1956年5月,八五〇农场派副场长黄振荣前往南横林子创建八五二农场。他带队当年开荒20万亩,这个农场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铁道兵农场。

  向荒原要粮何其艰难。黄振荣的儿子黄黎听母亲讲述了一件事:一天,黄振荣接到指挥部通知,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走了50多公里,连夜赶回场部开会,脚指甲生生冻掉了9个。

  “洗脚的时候,我母亲看见父亲的脚血肉模糊,都是肿的,脚上还粘着一块破布,撕都撕不下来。”黄黎说。

  如今,在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当地建起了纪念雕塑。八五〇农场场长王洪斌说,这个地方如今建成了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粮食亩产从当年的100多斤提高到1200多斤。

  2020年,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粮食播种面积4330万亩,粮食调出量405.5亿斤,占全国20%,北大荒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改革,打造“农业领域航母”

  北大荒不仅为祖国生产粮食,还缔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新时代,北大荒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垦改革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正值备耕之际,八五四农场种粮大户吴进堂开始检修农机。1998年他承包了3000多亩耕地,现已发展到1万亩。吴进堂说,第一代北大荒人浴血奋战,为今天的“中华大粮仓”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继承北大荒精神,发展绿色农业,让农产品更绿,品质更优。

  北大荒第二代、王在邦的儿子王伟,如今是八五〇农场一家生物肥企业的董事长。他说,正是老一辈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激励着自己二次创业。

  新一代北大荒人正奋发努力,为北大荒农业现代化贡献着力量。

  种植大户“80后”袁志欣说:“如今收割机装上北斗导航,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一天一夜可以收割2000多亩地。”

  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总经理刘广润说,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从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五〇农场到如今15个农场,牡丹江分公司耕地面积已达672.5万亩。无论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还是在改革大潮中破浪前行,军垦精神始终是牡丹江分公司代代传承的根与魂。

  北大荒立足现代农业,努力打造“农业领域航母”的同时,一场深化农垦改革的战役也在攻坚。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北大荒迎来转型发展新契机。

  去年底,黑龙江农垦改革收官。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经过5年的“钢牙啃硬骨头”,黑龙江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社企分开目标。

  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正加速释放。2020年,北大荒集团实现利润总额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9.4%。“北大荒”品牌价值突破千亿元,并进入“世界品牌500强”行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大荒再出发。

  亘古黑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