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好好干的。”今年30岁的陈某杰是一名听力残疾人,今年1月底,海门区残联举办专场网络招聘会,帮他找到一份面包师的工作。一个多月过去了,他适应了工作,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对生活的信心。
“十三五”以来,海门紧扣“全面建成小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大力推进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全区2151户2677名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全部脱贫,群体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快速提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海门实施的5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助残依然被摆在重要位置,将为5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进行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技能培训100人次、推荐就业80人,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就业创业,打开增收“幸福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残疾人,他们内心更期待自己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自力更生。”海门区残联理事长张频说。
“十三五”以来,海门区残联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求职招聘会,提供按摩、烘焙等各种就业培训,利用残疾人之家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给用人单位发放残疾人按比例、超比例就业奖补,鼓励他们多用残疾人等多种举措,为残疾人就业做好“后勤”保障。“十三五”末,全区用人单位集中和分散安置残疾人2000人左右,用人单位数与实际安置残疾人数位居南通市第一,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超97%。
正余镇昌盛村的汤某飞是一名智力残疾人,平时不太与外界接触,正余镇残疾人专职委员王志高了解情况后,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并找到了一份适合他的工作。如今,汤某飞每月有固定收入,实现了自食其力。
海门还积极鼓励、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并对符合条件者发放自主创业补贴。五年来累计帮助126名残疾人实现创业和规模种养殖,为99名残疾人发放创业补贴29.4万元。昌盛村肢体残疾农户俞某清,原是建档立卡户,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有一女,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发展鱼蟹提水养殖和高架养羊,不仅摘掉贫困帽,还走上了小康路。
今年,海门区残联进一步深化就业帮扶工作,年初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残疾人就业需求,确保“应助尽助”。1月份共帮助6名残疾人实现入企就业,超20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就业援助“首月开门红”。
社会救助,保障家庭基本生活
对于一些不能完全就业、家庭贫困的残疾人,海门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救助体系,进行救助“输血”,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海门区民政局积极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政策,促使“两项补贴”标准稳步提高并实现城乡一体化。“十三五”期间,城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2016年的580元/人/月增加到2020年的710元/人/月;农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2016年的505元/人/月增加到2020年的710元/人/月。2020年5月起,“两项补贴”范围扩大至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了一二级听力残疾人全覆盖。
家住余东镇殷忠村的俞某平、俞某彤父女都是肢体残疾人,包括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在内,父亲每月能拿到830元,女儿每月能拿到一户多残生活补贴426元。这些补贴收入,成为他们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统计显示:五年来,海门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35亿元,惠及10050人次。记者了解到,从今年1月起,海门将护理补贴标准由原来的80元提高至200元。
暖心服务,助力更好融入社会
“多亏残联为我免费手术,我才有机会重新看到这个世界。”初春三月,正在田间除草的正余镇三合村李某南感慨道。
前些年,王志高在三合村走访调查时,发现该村16组的李某南行走困难,了解到她因患上白内障眼睛失明却无钱治疗后,立即为她办理了免费手术的有关手续。
海门推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从多个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暖心服务,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
海门区残联全面深化助行、助听、助明、免费给药“三助一给”项目,“十三五”期间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6235人次,免费服药经费476万元;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行免费手术912例;为残疾人配发各类辅助器具假肢等5878件。此外,还扶持新建了2个民营儿童康复机构,为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场所,完成残疾儿童康复训练620余人次。建设集辅助性就业、康复、休闲娱乐、助餐等为一体的“残疾人之家”26个,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2020年疫情期间,海门各区镇残联探望残疾人708人次,送药送菜送服务453人次,其他志愿服务474人次。
海门区民政局加强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服务。救助管理站利用现有救助场所和设施设备,在站内开展照料服务,为多方寻亲未果、长期滞留的34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区社会福利院集体户口,将他们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享受城市三无人员特困供养和医疗保障政策,落户安置率为100%,让流浪乞讨残疾人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来源: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