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一批清华“新村民”,把小村变成田园新居所

2021年02月23日 10:01:4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特报记者/李爱  摄像/权廉程 剪辑/奚宇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1日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进程中,一批青年学子正以实际行动投入乡村建设。

  "散座摆两桌,旁边用吧台和厨房分割,卧室改成一个大包间,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布局。"

  刚刚过去的寒假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乌家宁、陈泓宇以及其他几位同学,一起为高岗村村民诸春花家设计了几套旧房改造方案。寒假即将结束,乌家宁再次来到诸春花家实地勘测,以解决方案中关于房门究竟朝向哪边的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乌家宁)

  高岗村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村里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诸春花的丈夫也不例外,一双儿女由诸春花照料着。近几年,随着村里旅游业逐步发展,她萌生了自己开间农家乐的想法,于是请来乌家宁等人出谋划策。

  这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高淳落成后,同学们接到的首个老旧房屋设计改造实践项目。

  2017年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多院系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发起“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模式,通过设计改造乡村闲置房屋,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2020年底,清华大学已于全国15个省份设立了25个工作站点,位于高岗村的工作站便是其中之一。

  破损老屋的新生

  2019年1月,正读大二的乌家宁第一次随工作站支队活动的同学们一起来到高淳,走访调研地区村落发展情况,并勘测适用于改建工作站的废弃房屋。

(改造前的废弃房屋 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砖瓦房,破损严重、杂草丛生,一面墙倾覆了大半,屋内木质横梁多数倒塌。如何直接利用破损的老墙,在兼顾美观和实用性的同时完成节约化改造是乌家宁和队友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沟通论证,并听取老师的指导意见后,他们将最终的改建图纸交付给施工队,2020年5月工作站竣工,整体保持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原本破损的外墙轮廓由玻璃窗与砖墙交错填补形成的新立面所取代,成为了改造的最大亮眼之处。

  “尊重场地原来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度的现代化改造,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有的风貌精神是我们改造设计的宗旨。”乌家宁告诉荔枝新闻,“传统建筑山墙面突出的部分叫做墀头,高淳地区采用了一种独特的鼓型装饰,建筑工艺相对复杂,我们也将这一建筑传统沿用了下来。”

(改建后的工作站)

  工作站内分为上下两层,楼梯两边的隔层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籍、纪念物以及同学们的照片,乌家宁说这些都是同学们一起布置的,对他们而言这里就像是一个温馨的家,他一边说着一边还调整着隔层内物品的摆放位置。

  破败老屋以工作站的形式重获新生,不仅仅发生在高岗村,也发生在其他许多乡村。在福建福鼎市的嵛山岛上,废弃的鱼露仓库转身成为可服务1700多位村民文化生活的“东角村乡村振兴大礼堂”;在重庆荣昌,废弃的民房经设计修复后成为了村民们休息娱乐的“乡村客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9级研究生陈泓宇,曾随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实践活动去过云南、四川、重庆等许多地区,多次参与房屋的改造设计,“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常常说‘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我觉得自己做的贡献微乎其微,反倒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不断增长着知识技能。”

  校地共助乡村发展新探索

  从建筑设计到站点运营,同学们的乡村实践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怎样用活工作站是他们接下来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实践经验丰富的陈泓宇被选定为了高淳站的校方站长,主要工作是将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相链接,发掘工作站的公益潜能。

  陈泓宇和队员们对于乡村振兴的理解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不同于以往开展产业帮扶的思路,同学们将高岗村的服务重点放在了文化教育方面,并相应开展了两项计划,分别命名为“清·淳对话”和“高岗计划”,前者侧重于文化交流,后者则关注乡村环境的持续提升。

(同学们在乡村开展驻地文化服务活动 受访者供图)

  “走访调研中,我们也在不断思考,或许对于村庄而言,比较重要的是让在外谋生的人回乡来,虽然我们支队活动算是人才回流的一种方式,但单靠外力输入难以长久,更好的选项是,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好教育,再回过头来反哺生他养他的地方。”乌家宁说。

  工作站的落成让同学们有了一个可以开展文化服务的固定场所,和小朋友们一起画画,为村民办知识讲座。这里也成为了供村里人休息娱乐的公共空间,去年暑假,站点就曾化身村民影院,同学们和村民聚在一起,嗑瓜子、啃西瓜,聊着天,共同享受着电影的乐趣。

  从2019年至今,乌家宁已连续五次参与了高淳工作站的支队活动,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协会高淳分会的会长。协会汇聚了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他们期望做的是将短期实践活动不断延伸下去,“假期实践不是说实践完就结束了,而是说它能够培养起我们对于广阔乡土大地的一种热爱,以期在未来更加积极投入乡村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人才储备的作用。”

  过去三年中,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已累计组织超1800人次的师生参与了“工作站”建设与公益实践,包括国内数十所高校同步参与。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表示,未来清华大学将进一步平衡东西部地区的站点布局,以更好服务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发展;与此同时,深耕已建成的站点,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联动发挥好其作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平台作用。

  “乡村振兴工作站好比拉近高校与乡村、广袤大地距离的一根楔子,由这根楔子生发出青年学子与乡村建设紧密相连的纽带。” 张弘指出,依托这一平台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使青年学子更好地认识乡村、了解乡村、利用所学专长服务乡村,使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结合,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持续为乡村输送高质量人才,推动更多受教育的青年有生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