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

2021年02月21日 15:22:22 |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里,陈列着一根三尺多长的小竹棍,这是山东支前民工唐和恩支援淮海战役期间用过的一根竹棍,竹棍上歪歪扭扭、密密麻麻刻满了小字,仔细看去,开头刻着他从家乡出发的地点莱东县(现莱阳),接着刻的是他支前经过的路线:水沟头儿—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88个村镇的名字。这根小竹棍成为山东人民支援淮海战役的有力见证。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田同军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可以直观地看到山东人民对淮海战役的巨大贡献:淮海战役共动用民工543万人,担架20余万副,大小车辆88万余辆,挑子30余万副,筹运粮食9.6亿斤。其中,山东解放区出动民工218余万人,担架5万余副,大小车33万辆,挑子19万副,调运粮食4.52亿斤。“据统计,淮海战役我军参战部队约为60万人,也就是说,我军每个参战官兵的身后,都有4个民工的支援。他们在把粮食、弹药等物资从后方送到决战最前线的同时,又把近10万名伤员从前线不分昼夜地运回后方。尽管这支队伍没有在战场上打出一枪一弹,但却与决战的每一次战斗密切相关。”田同军说,“在当时,大米饭、白馒头、肥猪肉还一度成了瓦解国民党军心的有力武器。”据田同军介绍,1949年元旦、春节之际,为了保证每个战士能够吃上一斤猪肉,华东支前委员会分两批从鲁中南地区紧急征调86万斤猪肉,保障了参战部队在两节期间的肉食供应。由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解放军阵地上粮足饭香,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而国民党军队则因缺粮而相互殴斗火并,甚至掘坟取棺木为柴,烧烤战马充饥。因为饥饿,大批国民党士兵跑向解放军阵地。

  那么,山东人民踊跃支前的热情到底从何而来?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刘树燕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出这样一组数据:1946年,山东一部分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带领群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1946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政府带领群众,在渤海、鲁中、滨海、鲁南和胶东5区打井6万余眼,增加土地灌溉面积85万亩,全省增产粮食8600多万斤。到1948年淮海战役前,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基本完成。朴实的山东人民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革命中,他们喊出“反蒋、保田、保饭碗”的心声。据不完全统计,在鲁中南区,分给贫苦农民的土地有200多万亩,胶东区的180多万亩土地分给了100多万农民,渤海区的200多万农民也获得200余万亩土地。

  “山东人民踊跃支前的小推车,承载着对党所领导事业的拥护和支持。”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朱保锋认为,淮海战役,以60万的兵力打败国民党军80万的兵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援。在淮海战役战场上,以山东支前民工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与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同生死、共命运。“党爱民,民爱党;党为民,民拥党。在新时代,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朱保锋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