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花子村”到“最美渔村”——江苏扬州邗江区沿湖村转型发展变成“绿富美”

2021年02月07日 07:30:46 | 来源:农民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渔花子村”到“最美渔村”
沈常来的“常来渔家”酒店。

  “疫情这一年收入大概减少了三分之一吧。”1981年出生的沈常来是“常来渔家”农家乐的主人,地地道道的沿湖村人。“生于船,长于岸,发于村”是对他成长的概括。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是“全国最美渔村”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沿湖村2019年旅游产业年收入就已达到2600多万元,相较于乡村旅游启动前,沿湖村总收入翻了五番。从全区穷得叮当响的“渔花子村”,转身变成“绿富美”的最美渔村,沿湖村正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一条船,三代人

  “我爸爸那一辈就完全没有读过书。”沈常来的父亲沈桂付是个地道的老渔民,13岁就开始捕鱼的他,腿关节在阴雨天依旧会隐隐作痛。1997年,16岁的沈常来因为家庭贫困,父母重病,被迫初中辍学,前往扬州市做船厂学徒。过去,沿湖村渔民常年靠在邵伯湖捕鱼为生,“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就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生活,让渔民们的住房、上学、就医变得很困难,沿湖村也成为全区最后一个“脱盲村”,外人把他们村称为“渔花子村”。

  2015年,“乡村旅游直通车”政策抵达沿湖村之后,沈常来成为全村最早一批做农家乐、开民宿的人。如今,71岁的老渔民沈桂付,已经成为全村唯一一个会传统打鱼技术的人。而沈桂付15岁的孙女小沈对她的未来却有别的规划,“我喜欢跳拉丁舞,以后我想走这条路。”

  搬上来,强起来,富起来

  “以前,我们不仅穷,各种保障也跟不上来,我感觉渔民逐渐被时代落下了。”没有地,就填塘。2007年,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开始带领渔民进行填塘整治,靠着整整3个月的“化缘”,刘德宝得到了5万元的填湖启动资金。十几年间,沿湖村靠滚雪球的方式使600多亩荒滩变成了村民们的宅基地。截至2019年11月,沿湖村最后一户渔民上岸定居,全部渔民结束了水上漂的生活。

  2014年,基于生态治理改善的要求,乡村转型成为沿湖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过度捕捞,一度让邵伯湖的生态环境恶化。老渔民沈桂付对此深有体会,“鱼的数量不行了,质量也不行了,越来越不好吃了。”

  2015年,时任方巷镇副镇长的崔卉了解到“乡村旅游直通车”政策,将目光放在了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沿湖村上。紧接着,沿湖村村委就积极开发本村渔文化和渔村特色旅游项目,因地制宜,靠水吃水,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激发内生动力。沿湖村逐步形成了一条集餐饮、住宿、交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渔家特色旅游产业链,这不仅带动了本村的就业,还辐射到了周边各村。近些年,在沿湖村举办的“邵伯湖渔文化美食节”“开捕节”“杀围节”“中华垂钓大赛”“渔民春晚”等活动,吸引了更多城里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目前,沿湖村一共开了15家农家乐,9家民宿。游客可以吃在沿湖,宿在沿湖,体验渔村风光,品尝渔家美食,“渔家乐”已成为沿湖村一张独特的名片。

  “赶上这趟列车”

  “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做酒店。”但是沈常来说起自己的“常来渔家”酒店很是有想法。“政府帮扶就像列车驶过来,当它来的时候就要抓紧赶上,如果赶不上的话,车走了,就空留你一个人在这迷茫了。”

  2015年下半年,沈常来不顾一切反对,借款25万元开始搞起了农家乐。尝到一点甜头后,2016年沈常来又搞起了沿湖村第一家渔文化主题民宿。2018年,沈常来纯收入就接近50万元。2020年疫情期间,尽管“常来渔家”营业额受疫情影响,年收入缩减三分之一,但收入仍有30万元左右,这也远远高于邻村村民收入。

  疫情之下,沿湖村的女性“渔三代”组建起了“俏渔娘”团队。她们借助“网红+直播”的力量,通过抖音短视频推销本地的特色芡实米、鱼圆、虾米、虾粉等渔产品,莲蓬车挂、红莲子手串、彩色树叶敲拓画等文创产品,这成为展现沿湖村独特风貌的新窗口。

  几年来,沿湖村相继被评为“国家级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村”“中国特色村”“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江苏最美乡村”。2020年,沿湖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万元。从2007年的填湖造地到2021年的旅游发展,刘德宝书记让渔民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仍在不断完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沈常来说,“村子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