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223件生肖文物“大团圆” 完整呈现十二生肖文化

2021年02月05日 19:34:0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2009年至2020年,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每年举办一次“生肖专题展”,连续12年,已然一个轮回,成为颇具特色的专题展览。今年,南博汇聚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的馆藏223件(套)生肖文物,组成一个“大团圆”,于2月6日起推出“十二生肖闹新春”展,追根溯源,深情讲述十二生肖故事,完整呈现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生肖来源于干支纪年

  中国古代的官方历法,一种是我们熟知的年号纪年,比如贞观元年、天宝八年、万历十三年等;另一种是干支纪年,这是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形成60年一个甲子并循环往复天文历法,比如“西历2021年”对应的是“农历辛丑年”。

  后来,为方便民间老百姓的记忆与使用,将十二地支分别与十二种动物一一对应,又形成了12年一个轮回的生肖纪年,比如“辛丑年”对应的是“牛年”。

  总之,干支纪年属于官方历法,十二生肖纪年是民间历法。

       十二生肖群像多出现在铜镜与压胜钱上。

  现场展示的一面明代四神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上面的图案除了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八卦(乾、坤、巽、震、坎、离、艮、兑),便是十二生肖。


明  四神八卦十二生肖纹铜镜

  来自清代的“一本万利出门大吉”压胜钱(又名厌胜钱),一面吉语“出门大吉”,外面环绕十二生肖图案;另一面吉语“一本万利”,外面环绕十二地支。


清   “一本万利出门大吉”压胜钱(中下方)

  古人希望通过这些吉祥纹饰,实现趋吉避凶的心愿。”策展人谢博说。


牛是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

  牛年最受关注的生肖当然是牛。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六畜之一,它是炎帝部落的图腾,庙堂祭祀中的牺牲,农耕文明的缩影;又被寄予不同的精神追求,“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任劳任怨的写照,“老牛舔犊”则体现了长辈关爱儿孙的情感。

  现场展出了一件清朝康熙年间的毡包青釉牺耳尊,这是明清时期皇家祭祀时用的一种瓷质礼器,用来盛放牛、羊、豕牺牲,因为两侧中上部的牛头造型像两个耳朵一样,所以叫“牺耳尊”。


清  毡包青釉牺耳尊

  南宋画家阎次平《四季牧牛图》清新质朴、生趣盎然地描摹出一对牧牛春耕、夏嬉、秋憩、冬藏的景象。《春牧图》中,两头牛相对低头吃草,一牧童骑于牛背之上,天真淳朴;《夏牧图》里,两个牧童各骑一头牛过河,河水的清凉驱逐了夏天的燥热,自足自适;《秋牧图》中,小牛依偎母牛,卧地休息,享受天伦之乐;《冬牧图》里,两头牛和一个牧童,冷得缩成一团,好在冬去便是春来。画面流露出四季更替交叠,岁月静好的郊野之趣。


南宋  阎次平  《四季牧牛图

  东汉错银铜牛灯是南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它与著名的西汉长信宫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成,在灯盏中燃烧所产生的烟尘,可以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溶入清水中,从而确保了室内空气的清新,古人对环保的追求可见一斑。


东汉  错银铜牛灯


伴随着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了牛,现场还展示了与其它生肖相关的精美文物。

  来自新石器时期的猪形灰陶罐,体型浑圆、憨态可掬,表明那时的先人已经把野猪驯养为家猪。


新石器  猪形灰陶罐

  青瓷蛇纹悬鼓座出土于无锡鸿山遗址,属于战国时期的越国,“蛇纹在越国的出土文物中经常出现,它是越国的图腾,象征着国家、王权与神权”。


战国  青瓷蛇纹悬鼓

  明嘉靖时期的青花云龙纹盖罐,因所用青料是回青料,色泽浓重、蓝中泛紫,在龙的首与尾之间还有一个变体的“寿”字,由一笔写成,“嘉靖皇帝笃信道教,道教讲究气要连续不断,所以这个‘寿’字也是一笔写下来的”。


明  青花云龙纹盖罐

  十二生肖伴随着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从众多动物的名单中选出,最初并不固定。在古代中国,生肖文化传播范围甚广,还见于楼兰、疏勒、于阗、龟兹、粟特等西域古国,流传于突厥、回鹘、蒙古族、藏族、彝族等人群。另外,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等国也有所谓的“十二生肖”。

  我苏网讯 记者/五柳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