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春节的临近,“如何看待年味越来越淡”“如何过年才有年味”等话题又纷纷冲上热搜榜。那么,到底什么是“年味”?“年味”又是怎么变淡的?
小时候,年味总是跟吃联系在一起的。过年意味着能吃到平时没有机会吃到的“好吃的”。
记得当时过年前,市里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货展销会。专程坐车到年货展销会上采购年货,把冰箱塞满,是家庭雷打不动的传统。一些当时看来“新奇”的食品,在年货展销会上才能买到。比如,放在油锅里膨胀开来的炸虾片,就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年味。腊月廿三,家乡有祭灶的传统习俗。满满一袋祭灶果,是祭灶之后留给孩子们的“福利”。年夜饭,是家家户户过年的高潮。我却留下过几次吃撑的记忆,因为好吃的菜实在太多,以至消化不良,上吐下泻……
“吃”的记忆让年味格外浓郁。现在,很多人说年味淡了,其实是因为平时的味道更“浓”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平时也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对美食的期盼少了很多。
此外,我们这代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往往不如父辈那么强烈。或者说,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还没有足以产生仪式感的“肌肉记忆”,就告别了那个为“吃什么”而焦虑而期盼的时代。
随着中国人家庭结构的变化,大家庭变成小家庭,过年那种热热闹闹团聚的气氛也难以实现了。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其实,就算没有疫情,随着祖辈的逝去,那种足以联系大家庭的精神纽带也逐渐消逝。这些年,以年轻人为核心的家庭也习惯了各自过年,比如选择在外地旅行。
与一些文明基于宗教和历法形成的年节不同,中国的年与农业社会的节奏息息相关。春节正值农闲时期,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人们有时间盘点一年的收获,准备来年的耕耘。呼应大自然的节律,享受丰收的喜悦,才是中国年节的核心价值。
随着农业社会的痕迹越来越淡,年的内涵自然也发生了变化。对上班族来说,过年最主要的意义可能在于7天长假。与其他假期不同,绝大多数企业在过年前后也进入低速运转期,不会用额外的工作打扰员工休假。员工结束了一年的紧张工作,终于可以享受一段休息时光。
年味淡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时代发展与生活水平进步的标志。我们不需要等待一年一度特殊的节点,就能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新购置的衣服。同样,与亲朋好友的情感联结,也有更多更方便的手段可以实现,“拜年”的实质意义,也能被日常的真挚问候取代。
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年”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时代在变,人的生活在变,过年蕴含的意义并没有变。团圆、传承、对未来的憧憬,依旧是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和迷人属性。过年的形式不管怎么变,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始终不会变。
拾起弥足珍贵的年味,需要真挚的交流和沟通。过完一年,从繁忙疲惫的工作中暂时解脱,不如卸下面具,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过年就应该热闹,应该团聚,应该享受交流的快乐与无拘无束。这种交流可以是亲人之间的,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的。过年了,对一切你关心的人,露出心里最柔软的那块地方,消除误解与矛盾。生活在变化,但美好的人情味始终不变。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