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文艺课|旧时立春至 已是新年始 来瞻园看“春牛祈福”展

2021年02月03日 12:32:0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们的祖先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形成60年一个甲子的干支纪年法,并循环往复,“公历2021年”对应“农历辛丑年”;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其中“丑”对应“牛”;而这种纪年法是以立春节气作为岁首的,今日立春,意味着牛年已至! 

  适逢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的“春牛祈福——辛丑年贺岁展”在瞻园开幕,今天课代表就联系这个展览牛年话牛。 

驯化:牵牛牵住牛鼻子 


新石器  牛头陶罐  南京市博物馆藏  

  展厅里第一件文物是牛头陶罐,它来自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南京市浦口区营盘山遗址,与其说是罐子,不如说更像一只水杯,腹部灵动秀美的牛头造型,可以当成防烫的把手,不仅实用性强,还充满艺术气息。这是牛的造型在陶罐上首次出现,可见当时的先民们已经和牛十分熟悉,不过熟悉是否意味着驯化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兴林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俗语说,牵牛牵牛鼻子,牛不穿鼻子是很难驾驭的,因此对牛的拘系方法能够说明人类对牛的驯化状况。

  商朝的文物就已经出现了穿牛鼻的现象,比如武丁其中一位皇后妇好的墓葬就出土了一件墨绿玉雕卧牛,用于穿绳悬挂的孔就打在牛鼻子的位置。最早出现“牵牛”一的是《尚书·周书》,周公对康叔的诰词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努力牵牛赶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孝敬和赡养父母。战国文献对穿牛鼻有了明确的记载,《庄子·秋水》中说:“牛马四足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意思是牛马四条腿,是天生的;给马拴马绳,给牛穿牛鼻,是人为的。 

  再结合犁架套架用具,刘兴林认为商代已经有了牛耕,但未普及,当时牛的最大用途主要还体现在祭祀、宴享方面。 

牛车:六朝最潮交通工具


南朝  贵族女子出行图画像砖  南京市博物馆藏   

  现场还展示了一块南朝贵族女子出行图画像砖,画面上有三位女子,其中一位发髻高耸,身份较高,另外两位当为仆从,她们正准备上一辆牛车。牛车一牛双轮,牛体型健壮,神态昂扬,车厢长方形,卷棚顶,赶车人正居车右。


南朝  陶牛车  南京市博物馆藏

  牛车是汉末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上层社会流行的代步工具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战争不断,南方马车缺乏;另一方面,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当时的名士怕卷入其中,采取避世的态度,独尊儒学的文化模式走向瓦解,玄学成为当时的文化思潮,他们老子为尊,老子骑青牛,便乘坐牛车,此外,慢悠悠的牛车,符合他们逍遥随性的价值取向。 

耕牛:随意宰杀要坐牢 


近现代  李可染  《五牛图》  南京十竹斋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藏

  齐白石得意弟子李可染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最后一位宗师,他的一幅《万山红遍》曾以2.45亿人民币成交除了山水画,李可染最擅长就是画牛,现场展示了他的一幅《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用焦墨作粗线白描,薄墨淡然全身,或憩、或食、或奔、或走,厚重淳朴,充满童趣。


唐朝  韩滉  《五牛图》  故宫博物院藏

  要说五牛图的鼻祖,众所周知是唐朝的韩滉这位画家在就任宰相期间,因为非常注重农业发展,留下了那幅传世名画。

  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禁止杀牛的法律,其中唐与五代对耕牛的保护特别严苛。《唐会要41 记载了“断屠钓”的敕令, 其中不少涉及禁止杀牛的条款。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 十一月发布的《禁杀害马牛驴肉敕》明令禁杀,进献止限祠祭所须,随意杀害者会受到御史纠弹故意杀官私马牛的人会被处以徒刑。 五代时期,相关法令更为严苛。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 大赦天下,但屠牛、铸钱、故杀人、合造毒药等与十恶五逆等重罪一样,不在此限。

  有了养牛业的助力,唐朝粮食生产有了大幅度提高据史书记载,天宝八年全国主要粮仓的粮食总储量高达12656620石(唐朝1石等于53公斤),按照当时8000万的人口来计算,据相关研究,人均粮食占有量相当于1982年。

鞭春牛:立春节气的全民运动


绳结作品《打春牛》

  本展览除了与牛有关的文物及藏品,还有大量非遗传承人以牛为主题创作的精美工艺品,以及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绳结作品《打春牛》体现的是立春的一个民俗:“打春”或者“鞭春牛”。

  人们早早用桑木做了牛的骨架,冬至节后,取土覆盖其上,塑成泥牛。立春这天,众人皆盛装而出,载歌载舞,用彩鞭鞭打塑好的泥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礼毕,抢得泥牛碎片归家,视为吉祥。


金陵花灯非遗传承人  曹真荣

  这一民俗是从隋朝开始的,而且起初只是皇室行为,后来这种仪式流传至民间,成为全民运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日绝早,府僚打春,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吴自牧《梦粱录》:“立春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顾禄《清嘉录》中说:“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

  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届时将配套推出线上展览,就地在南京过年的观众,可以在赏牛、品牛中感受传统文化,体味牛的精神和牛年的乐趣。牛年已在眼前,愿每个人能找到心中的那“一亩地”,埋头不辍,润泽雨露,种桃种李种春风,都适意!

  荔枝新闻特稿/五柳

  参考: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清嘉录》、刘兴林《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任兆杰《不食牛肉,家无疫患——中国古代“牛戒”故事研究》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