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在这里,寻见初心

2021年01月21日 11:11:42 | 来源:新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中共一大会址内的场景还原。1921年,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18平方米的房间内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改变(2020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9191.4万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许多人为“打卡”而来:最多时一年有近147万参观人次的红色地标,我也一定要来看看;

  许多人心怀崇敬而来:面向党旗,我要在初心始发地重温入党誓词;

  许多人带着思考而来:迎来第一个百年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创业究竟何以成功?

  1921年,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18平方米的房间内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改变。

  相隔一个世纪,今天的年轻人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传递初心,也在工作的思考中收获成长。“我要当好‘翻译者’,把红色历史立体、有重点地呈现给观众。”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李欣曈说,“如果能让参观者在听了讲解后,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自己的感悟,这就是我无上的荣耀。”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李大钊用过的打字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12万件馆藏。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说:“我们在这里守护精神家园,要让建党时期的文物、情景‘说话’,用生动的故事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纪念馆有一支“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从资深党务工作者到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从帅气挺拔的武警战士到尚未走出象牙塔的学生,讲解词他们熟稔在心,并把对于初心使命的感悟带回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讲故事的方式也越来越多。2020年,纪念馆讲解员“变身”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带着观众“云逛馆”;纪念馆与航空公司合作,把“镇馆之宝”《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带上万米高空,在航班上为乘客讲述建党故事;“望志路106号”冰箱贴、“树德里”笔记本、放有“密函”的文创套盒……纪念馆文创团队开发“又红又潮”的产品,让红色历史传播拥有新载体。

  值得期待的还有更多。2020年11月17日起,中共一大会址及原展厅暂停对外开放实施修缮改造。目前,修缮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清水墙、屋顶瓦片、门楣雕花等都将在“修旧如旧”原则下重新复原,让百年石库门老建筑以新面貌迎接建党百年。

  紧邻会址,备受瞩目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也在加紧建设。新的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将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展出各类展品超1000件,其中实物展品600余件。

  建成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将由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其中新建展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展厅、报告厅、观众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今年5月,中共一大纪念馆拟试运行,“七一”前正式开馆。

  “届时,新老建筑将横跨兴业路两侧,形成开放式、街区式博物馆。”徐明说。

  中共一大会址旁,繁华时尚的新天地商区人来人往。红色历史就在这里,从未走远;红色基因已深入城市肌理,在“新天地”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展示的李大钊用过的打字机(2020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在中共一大会址前,上海市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在参观后合影留念(2019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观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2020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建成后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建筑效果图。新华社发

这是中共一大会址(2020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拍摄的1920年8月(左)和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2020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21年1月14日,工人在修缮现场施工。2020年11月17日起,中共一大会址及原展厅暂停对外开放实施修缮改造。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月20日,“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队员、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观众进行讲解(2019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正在施工中的中共一大纪念馆(1月14日摄)。新的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将展出各类展品超1000件,其中实物展品600余件。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