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淮安民生十件实事,请阅卷!

2021年01月14日 16:28:27 | 来源:淮安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2020年1月,淮安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市政府2020年更新改造城乡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持续提档升级农村公路、治理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等十件民生实事。

  一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淮安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周密部署、精准发力、系统推进各项民生实事落实。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交出了一张温暖人心的幸福答卷。

  乐

  更新改造城乡居民生活服务设施

  老旧小区推陈出新 王昊/摄

  市住建局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压实部门责任,强化统筹协作,发动居民参与,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清单化销号,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财政补助资金,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同时,在改造事项审批上简化流程,争取发行老旧小区改造专项债券,利用社会资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在改造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特色等创新举措,实现了“老小区呈现新面貌、老居民过上新生活”的目标。

  全年共投入1.92亿元,完成70个老旧小区改造目标任务,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惠及2.9万户。我市还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农贸市场周边500米范围内278个老旧小区“新亮工程”整治。

  完成《淮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意见(草案)》起草工作,正在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并且开展既有住区加装电梯试点工作,正在加装施工49部,其中安装试运行16部。

  农贸市场焕然一新 王昊/摄

  市市场管理局

  将49个待整治提升的农贸市场按照基础条件、软硬件设施等分成三个档次,制定出台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坚持“软硬”兼施,强化督查跟进,全面提升农贸市场环境秩序与服务质量。

  全年累计投入资金近2400万元,推动49个城区农贸市场焕然一新,市场管理难点问题得到突破,文明经营氛围逐步形成。

  净

  全力推进“厕所革命”

  市城管局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达标”的要求,新建15座公厕,改造11座公厕,全部不低于二类公厕标准。加强智能化建设,提高公厕品质,为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新增3座智能化公厕,全市累计共有8座智能化公厕。将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到公厕建设中,采用装配式安装,大大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便于拆卸、循环使用,实现了环保的要求,新建5座装配式公厕,市区装配式公厕达到10座。

  市卫健委

  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惠民实用”为原则,以“全域化、品质化”为目标,向群众广泛宣传实施改厕的好处、技术要求及使用方法;将农村户厕改造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创建、基层卫生镇(村)创建、健康镇(村)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和美丽乡镇、美丽村庄、最美庭院建设高度融合;严格对照户厕改造建设标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高位推进农村户厕改造。

  2020年共改造57220座农村户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937644座。

  乌沙河公园内新建的公厕 杨春阳/摄

  市文广旅游局

  将文明文化景观建设融入旅游厕所改造建设中,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定期维护和检修,不断完善“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一步推进第三卫生间、无障碍厕所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厕所建设和全域旅游的品质。2020年全年建设80座旅游厕所。

  行

  持续提档升级农村公路

  市交通局

  坚持高位推进、高效投入、高频督导,主动策应农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实施完成了15个配套道路建设项目,累计里程23.031公里,涉及6个县区;完成我市三大扶贫开发片区道路51.522公里、桥梁21座的建设任务,助力脱贫攻坚。

  在7个县区全部完成省级“四好农村路”创建任务的同时,推进“农路+特色产业”“农路+全域旅游”“农路+生态”“农路+文化”等发展模式,有效带动特色种养业、乡镇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

  “四好农村路”助力脱贫攻坚 王昊/摄

  在开展农村公路“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创建活动基础上,依托淮安独有的自然资源、生态禀赋、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和特色,融入江淮文化、运河文化、乡韵文化、党建文化等元素,打造特色农路品牌。

  全年完成投资5.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07公里、桥梁95座,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建成7条152公里“美丽农村路”,“善道盱眙”之盱汊线入选2020年江苏“最美农路”十大自驾游线路,金湖、洪泽、淮阴、涟水、盱眙5条农路进入2020年“江苏最美小康路”专题评选。

  

  治理提升湿地生态系统

  市自然资源局

  编制形成《淮安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形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稳步推进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工作。全年共建24个小微湿地,其中,景观营造主导型小微湿地14个、生态恢复主导型小微湿地7个、水质净化主导型小微湿地3个,总面积111.22公顷。

  洪泽湖东部湿地 薛松/摄

  市住建局

  对36条已完成黑臭水体整治的城市河道进行岸坡保护、生态修复,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严格遵循“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方针,加强典型引领,实施畅源活水工程,开展源头、过程、末端和河底、水面、河岸全方位、立体式治理,大力推动河流系统生态健康与良性循环。同时,将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道排涝能力提升、生态海绵理念相结合,统筹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

  整治后的小南河 干石泉/摄

  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

  制定《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严格实行“河长制”,狠抓部门职能落实,组织开展整治方案编制、调查摸底、督查推进等工作,全面完成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市白马湖办

  完成白马湖南闸水源地取水口周边整治工程,包括一级保护区清淤、二级保护区道路、桥梁、防汛屋、景观小品、行道树栽植及环境整治等。

  学

  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

  市教育局

  修编实施《淮安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7-2030)》,建立教育资源需求监测和定期预警机制,科学规划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召开全市学校规划实施和学校基本建设年度工作会议,明确年度建设任务,按月调度各县区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坚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加强对学校基建管理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管理,确保建成放心工程。年底,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局等部门,按照年初制定的考核方案和进度表,通过看现场、看资料、访谈等方式,对每一所中小学、幼儿园工程进行考核验收,推动高质量完成任务目标。

  优美校舍让孩子快乐学习成长 王昊/摄

  2020年,全市共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20个,规范提升21个,新改扩建中小学15个,共完成投资10.76亿元,新增学位3.69万个。

  医

  完善高血压及糖尿病人群用药保障

  市医保局

  及时出台政策文件、完善信息系统、制定经办规程、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加强部门联动,简化认定流程,建立考核机制等举措,全力推进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以下简称“两病”)门诊用药保障项目实施,切实减轻了患者门诊用药费用负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药保障减轻负担 赵启瑞/摄

  在印发《关于推进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工作的意见》,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基础上,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糖尿病高血压门诊用药保障工作的通知》,取消2020年度因疫情影响待遇享受的300元起付线;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在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和门诊特定病种待遇的基础上,将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两病”患者医保目录内门诊用药费用纳入居民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报销比例达50%以上;下放审批权限至基层医疗机构,以乡镇卫生院、经过批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二级及以下基层定点医疗机构等为依托,充分提高“两病”患者门诊用药保障。

  2020年,全市共办理“两病”待遇认定55.63万人,全市“两病”患者享受门诊医疗保障待遇共计78.56万人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支出7164.11万元。

  福

  开展济困助残关爱行动

  市民政局

  抢抓第五批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机遇,加大财政投入,依托智慧养老平台,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制定《淮安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完善上门服务政策体系,扩大服务人群,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慰藉、助洁助行等上门服务。同时,通过试点建设“家庭照护床位”,探索“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纵深开展。2020年,全市接受居家上门服务老年人已超过14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比例13.04%。

  在全省率先提高困境儿童基本养育费标准,切实维护困境儿童生存发展权益。2020年,全市共为4897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养育费3858.8006万元。

  老人在居家养老定点食堂用餐 王昊/摄

  市残联

  在全省率先打造“重度残疾人居家照护项目”,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采取“终端+平台+人工”的形式,通过手持终端“点单”,线上平台“派单”,线下服务人员“接单”,实现重度困难残疾人居家照护服务“零距离”。服务提供者涵盖第三方机构、党员志愿者和社会助残服务队等多个爱心群体,服务内容包括家政、康复指导、文体娱乐、心理慰藉等多个方面。目前已累计服务残疾人57280人次。

  保

  提高城乡群众保障水平

  市民政局

  提高标准覆盖一批。我市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645元。2020年,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计4.47万户、8.99万人,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44亿元。

  收入核减纳入一批。对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增加的必要医疗费用、护理费用、康复训练费用等家庭刚性支出以及家庭必要的就业成本等,在申请低保核算家庭收入时按规定适当扣减,最大程度上保障特殊困难家庭基本生活。

  按人施保增加一批。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本人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全市有4892人享受“单人保”政策。

  渐退缓退保留一批。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但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脱贫攻坚期内继续保留低保待遇,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稳定脱贫。

  专项排查发现一批。在全市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全面小康一个不漏”专项行动,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及时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九连增” 何渊/摄

  市人社局

  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通过制定方案、狠抓落实,多渠道筹资金、全方位强宣传、加大督查力度等举措,圆满完成基础养老金提标工作,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由2019年的148元提高到160元,实现了基础养老金标准“九连增”。2020年,全市共为77万60周岁以上城乡老人发放提标增发的养老金1.1亿元。

  

  加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市人社局

  印发《淮安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淮安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将建档立卡低收农户家庭子女和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禁捕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纳入补贴性培训对象。疫情期间,开辟数字化培训阵地,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开展“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开发上线家庭服务、淮扬美食、加工制造、网络创业等300余部精品课程。鼓励优质社会资源参与职业培训,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扶贫车间所吸纳的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城乡低保对象中的劳动力、受疫情影响导致停工停业的企业职工等群体纳入“以工代训”补贴范围,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2020年,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86万人,支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9028.69万元。其中,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5.06万人、高素质农民培训2.86万人,以工代训4.57万人,特种作业人员培训1.24人次。

  退伍军人参加龙虾烹饪技能培训班 赵启瑞/摄

  市退役军人局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采取“政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电梯维保、龙虾烹饪、物流速运等6期特色培训,为近400名参训学员打造就业“硬核”技能。开设退役军人村(社区)后备书记培训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和基层治理培训班,全市已有1300余名退役军人充实进村(社区)“两委”中。组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联盟,累计吸纳退役军人1200余名,打造退役军人专属“创业孵化基地”,启动实施市级园区1个,县级园区3个。

  文

  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志愿服务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王昊/摄

  市委宣传部

  以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为依托,优化整合各类零散资源,重新定位和设计功能,建成文明实践中心10个、文明实践所104个、文明实践站1590个,创新打造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点2537个,省内率先实现县、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同时,组建以村民为主体、“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5100余个,积极助力疫情防控、文明城市等重点工作,累计开展活动5.4万次,参加服务31万人次。

  市文化旅游局

  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形式,开展辅导培训,发展壮大基层辅导队伍力量,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水平。高频次、高频率开展文化活动,吸引大量的群众走入文化三馆,参加活动。打破传统的对基层的文化供给方式,突出“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将精神食粮送到“田间地头”,将文化能力“种到乡间”。组织各类型文艺团队在村社站点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三送”“幸福淮安”广场演出等活动。

  全年市、县区234个文化团队结对107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站点,开展线上线下公益性文化活动10383场(次),完成戏曲进乡村进社区演出600场。

  体育公园助力推动全民健身 王昊/摄

  市体育局

  共投入7300.8万元,用于维护、更新、提升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共建设11个主题体育公园和57个乡镇健身园,新改扩建27片社会足球场,有效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