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提起江西的省会南昌,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中学需要背诵的课文《滕王阁序》,还是历史教材的考点“南昌起义”?搜索你的记忆素材库,也许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对很多喜欢旅行的人来说,在“去过”以及“想去”的城市里,也很难想起南昌来,这其中也包括我,但当我带着好奇翻开著名作家程维的散文集《南昌人》后,阅读的过程成为了一次骚动的撩拨。
我为自己的浅薄无知感到愧疚懊恼,然而对南昌缺乏了解的并不止我一个。读书时,我也会时不时向周围的亲友推荐南昌这个地方,却几乎都是同一个回应:“南昌有什么玩的?”连作家余秋雨在也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在我到过的省会城市里,最不好玩的就是南昌。”南昌,正如作者在书里说的一样,是一座隐匿的城市。他低调不张扬,但底蕴深厚,等待你去了解挖掘。
《南昌人》,给了我们一个在没有时空阻碍的文字旅行中走近城市,重新认识南昌的机会。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典故与名人轶事,在作者的笔下好像一组可歌可泣的影像片段,让人身临其境,唏嘘慨叹——八大山人的冷峻孤傲,宁王朱宸濠的生不逢时,南唐李璟对国家的忧虑与不安,航海家汪大渊对未知世界的执着,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好像是穿越历史的旁观者,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泪水与欢笑,见证了这一幕幕的悲愁苦难,生离死别,人事沉浮,世事变迁。
同时,《南昌人》又不止有对历史的缅怀,还满怀着作者对故乡的浓厚情感。羊子巷里横冲直撞、追逐打闹的无知少年,蛤蟆街酣畅淋漓、饕餮狂欢的红蓝绿女,青苑书店的书架前文艺青年们驻足停留,滕王阁前外地游客纷纷拍照合影,“南昌鬼子”遭遇“丰城五百钱”,城里大姑对战乡下老俵……大大小小的街巷里溢满了作者的回忆,也承载着所有老南昌的情结。
南昌是一座有故事,有性情,有底蕴,有风骨的城市。这里是千年古都,南唐废都的短暂春秋忧郁哀婉,大明王朝的宸濠之乱潦草忧伤;这里是道教胜地,西汉梅福羽化成仙,晋代许逊赣江斩蛟,万寿宫的香火越烧越旺;这里是陆地之舟,“中国马可波罗”汪大渊从这里扬帆起航,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在这里建起教堂;这里是水墨之乡,鬼才八大山人的名号如雷贯耳,黄秋园与陶博吾寄情笔墨,阅尽沧桑…热烈的生活,最后回归平静。总觉得墨绿色很适合南昌,低调不抢镜,却又深邃悠远,是青沉淀过的出的时间的底色。
“我也会藏拙,我也会遮丑。因为我有虚荣,我就是书里写着的南昌人”。作者把自己当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南昌人”,用真情实感写作了本书。他没有试图站在客观的立场,名家的角度去解读评价家乡文化,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故事为素材,道出了南昌人嬉笑怒骂、真实性情。他笔下南昌人的“可爱”与“厌恶”,都是自己的写照;他描绘的南昌的图景,正是南昌人生活的大街小巷。对家乡的复杂情感,那份爱恨交织,那份不甘与亲昵,构成了这本真实的《南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