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王玉星
“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充分表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对头的,农村工作的路子是对头的,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强,产业必须强。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当然,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绿色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面向未来,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回归农村。
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的是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属性、淡化户籍身份属性,加强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人才激励、社会保障等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让务农有钱赚、有保障,这样当农民才会成为更多人的就业选择。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激活全面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落笔着墨都着眼于顺应和实现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求实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