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寒潮来袭,气温一下子跌入“冰窟窿”,市民应该预防哪些疾病?本报邀请专家送上“防寒抗冻宝典”。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天冷不宜过早出门锻炼
“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血压升高,要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要当心。”苏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何胜虎介绍,在寒冷的刺激下,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导致动脉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突然从暖气房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何胜虎提醒,患有高血压、有抽烟史等人群尤要当心心梗。如果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憋闷,喘不过气,伴随或者不伴随向左肩臂或其他处放射,同时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后或者口服硝酸甘油片不能减轻,同时出现大汗等症状,尤其要引起重视。有晨练习惯的朋友不宜过早出门锻炼身体,“心脏病患者最好不要在冬季上午出门,如果天气比较暖和,在穿着厚实保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出门锻炼。”
“寒潮来袭,不少人会被冻疮‘盯’上。”市中医院专家王梅提醒,气温下降,请及时添衣加强防寒保暖,注意保护裸露部位。要避免肢体长期静止不动,尤其是老人要经常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摔伤
老人孩子易摔伤这些地方
市120急救中心有关人员介绍,严重冰冻天,滑倒摔伤病人会增多。摔伤人群以老年人和小孩居多,其中手腕、膝盖、髋部、脚踝等是“重灾区”。
“雪后的冰冻天气,老年人更需小心,防止骨折。”扬大附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季峰介绍,老人穿的衣服多,行动不便,加上冰雪天气,老年人适应性比较差,面对意外情况很难反应,容易发生跌倒损伤。
寒冷天气使老年人原本已退化的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系统的运行更不灵活,增加了骨折的可能性。因此,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骨折发生非常重要。比如,上下楼梯、上厕所时尽可能使用扶手;转身、转头动作要慢,缓步慢行;避免提重物等。
专家提醒,寒冷的天气下,老人、孩子以及抱孩子的人要尽量少出门。如果摔倒,请尽量别用手腕去支撑,这种摔倒姿势最容易造成手臂骨折。如果摔倒后出现髋部疼痛、不能正常行走,应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
预防低温烫伤
正确使用这些保暖神器
扬大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意飞介绍,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一定要小心低温烫伤,除了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还需要正确的使用方法。与高温烫伤不同,低温烫伤损伤创面疼痛感不是十分明显,看上去烫伤似乎不太严重,往往不被重视,如未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迁延不愈。
暖宝宝:使用时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可以将其放在内衣外侧,不要在同一位置长时间使用。发现皮肤发红或感觉发烫等,立即停止使用。
热水袋:不要灌入沸水,50℃左右,也不要灌得太满,70%左右;装水后应拧紧盖口;使用时用毛巾包裹或隔一层毯子,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
电热宝:通电时不离人,不要长期通电;使用时用毛巾包裹,不要直接接触;入睡前取出。
电热毯:睡觉前打开,待床温暖后,准备入睡时关闭。
专家提醒,居民应注意取暖及燃气使用安全,定期开窗通风,进行燃气及取暖设施安全检查,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有车一族”最好不要在不熄火静止密闭的车厢内停留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