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代画家,
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明四家”——
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
其实有一位江南画家比这四位更牛,
他的人物画被评价为:
“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
“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如同一股强烈而清新的气息,
振兴了当时已呈颓势的人物画坛,
这位画家名叫陈洪绶(号老莲),
仕女图在其晚期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陈洪绶出生前夜,其父梦一道人赠莲子,并称吃了它得宁馨儿如此莲,故陈洪绶小名莲子,晚号老莲。)
一
为什么说陈洪绶的人物画
“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
我们做一下对比!
唐伯虎笔下的仕女
眉眼细长、瓜子脸庞、双肩纤削、瘦柳细腰,
精致华丽,色彩明艳,
表达出一种趋向世俗化的审美风尚,
代表那个时代的“网红脸”。
(明 唐寅 《李端端图》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而陈洪绶笔下的仕女,
尤其在他晚年的作品中,
往往是浓眉、大眼、大鼻,
拉长的脸搭配三四个头长的躯干,
乍一看不那么美,
甚至有点丑,
细细品味之下,
古拙稚趣,又不失灵动秀雅,
呈现出一种“高级感”。
(明清 陈洪绶 《拈花仕女图》 上海博物馆藏)
唐伯虎仕女图的主题也相对世俗化。
比如,
《嫦娥执桂图》表达的是“蟾宫折桂”的内涵,
画家本人曾在院试、乡试中两次夺得桂冠;
(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李端端图》讲的是唐代扬州名妓李端端,
为了不让自己门庭冷落,
请求书生崔涯将对她的点评
从“黑如昆仑奴”改成“一朵能行白牡丹”的故事,
画家也希望权贵们能还其在“会试舞弊案”中的清白;
(明 唐寅 《李端端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
等待君王召唤侍奉的歌舞宫妓,
画家也在等待有朝一日能够走上仕途实现抱负。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陈洪绶仕女图的主题则比较风雅闲适,
比如,
《斜倚熏笼图》描绘的是一位佳人,
一边斜卧于横塌上熏香,
一边仰望着上方的鹦鹉;
(明清 陈洪绶 《斜倚熏笼图》 上海博物馆藏)
《蕉林酌酒图》里的仕女正在洗菊,
大概是在酿造菊花酒;
(明清 陈洪绶 《蕉林酌酒图》 天津博物馆藏)
而在《授徒图》里,
一名女子俯身观赏竹石图,
另一名女子则在插花。
这些女子似乎都远离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
都是开开心心的模样。
(明清 陈洪绶 《授徒图》 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藏)
而且与唐伯虎的仕女图比起来,
陈洪绶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巧思,
比如,
一把执扇上所描绘的菊花,
引来一只蝴蝶,
可能扇子上还留有主人的香气;
而在《西厢记》插图《窥简》上,
通过把崔莺莺置身于一个绘有四季花鸟的画屏之前,
暗示出这位闺秀丰富的内心世界。
(明清 陈洪绶 《西厢记》插图)
总之,虽然两人均曾以卖画为生,
唐伯虎的作品比较迎合世俗大众,
而陈洪绶则将这些图像从通俗化和商业化的潮流中
拉回到高端艺术创作的前沿。
鲁迅先生对这两位的作品也均有评价,
他说唐伯虎笔下的仕女是
“他一类人们的欲得之物”;
说陈洪绶所画的则是
“一代绝作”!
二
陈洪绶出生于浙江诸暨一户仕宦世家,
因父亲久试不第,
家道早已中落,
但受益于父亲的好人缘,
得到其挚友的颇多提携与帮助。
在许多关于陈洪绶的传记里,
都记载了一则故事,
显示其幼年就显露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他四岁到已定亲的岳父家读书,
见室内粉刷一新,
就把桌椅摞起来站上去,
画了一幅高七八尺的关公像,
因为画得实在太好了,
未来岳父赶紧把这尊神像供奉起来。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
一个孩子如何在连笔都拿不稳的年纪,
去挑战一张巨幅的栩栩如生的作品,
或许文学作品中有夸张的成分,
但陈洪绶确实在幼年订过亲,
对象是绍兴张尔葆的女儿,
张尔葆是明末画家、收藏家,
想必对他的绘画起到了启蒙作用,
这场姻亲关系后来随着张尔葆女儿的早夭而结束。
(张尔葆)
这些传记里还说,
陈洪绶九岁父亲去世后,
又到杭州跟随蓝瑛(字田叔)学绘画,
蓝瑛是“浙派三大家”之一,
称赞说这孩子实在太有绘画天赋了,
将来技艺成熟后,
恐怕连吴道子、赵孟頫都要靠边站,
并自愧自己在人物写生上不如他,
不再画人物画。
陈洪绶父亲生前与蓝瑛亲如父子,
称呼其为“田叔家儿”,
为其引荐过自己的高官挚友,
蓝瑛教陈洪绶绘画定是不遗余力,
而且在书画圈也会极力捧他,
再加上陈洪绶确实有天赋,
蓝瑛说过这样的话倒是极有可能的。
(蓝瑛)
不过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陈洪绶倒不像在艺术上那么有天赋,
虽然他师从提出“慎独”学说的大儒刘宗周,
但仅在21岁时中过秀才,
此后便与父亲一样屡试不第,
43岁那年花钱捐了个国子监生,
后被崇祯帝召进宫临摹历代帝王像,
这段时间因为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
技艺益精,名扬京华。
(崇祯帝)
当然天赋只是一方面,
陈洪绶在绘画上也是极为用功的,
他10岁左右时,
在杭州府学临摹石刻李公麟的《七十二贤像》,
临摹周昉的《美人图》,
一而再,再而三……
一直临摹到别人说他已经超越了原作,
由此也可见,
他不但要追求像,
还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陈洪绶的用功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迫于丧父后拮据的家庭状况,
他自14岁开始已经牛刀小试,
开始买画,
而且一悬挂在市场中,
就被立刻买走,
很有市场,
在他此后一生中,
卖画成为他主要的生活来源。
三
陈洪绶热衷于画仕女图则源于他的一个癖好,
虽然他一共娶过两妻一妾(前妻去世较早),
而且待她们都极好,
但与其好丈夫形象不协调的是,
从他成婚之日起,
就与青楼女子来往密切。
(明清 陈洪绶 《对镜仕女图》 清华大学美术馆藏)
好友张岱(张尔葆侄子)曾在《陶庵梦忆》中
记载过陈洪绶追女仔的故事,
说有一次众人在月色下乘船至西湖断桥边,
一女郎要求搭船,
陈洪绶邀请她饮酒,
女郎欣然答应,
两人把酒都喝光了,
女郎要走,
陈洪绶还追着人家不放,
后来女郎过了岳王坟就消失了。
因为这一癖好,
在他出名后,
很多粉丝纷纷找青楼女子帮他们求画,
这种办法甚至在他生死关头都能奏效。
清军攻下南京后,
大将军要求当时也在这里的陈洪绶作画,
他是宁死不屈,
刀架在脖子上都不管用,
但对方请来美女作陪时,
他竟然答应了!
此后陈洪绶曾在绍兴云门寺出家,
但一年后又还俗了,
并移居杭州以卖字画为生,
在他55岁去世时,
仍然是“纵酒狎妓如故”。
(明清 陈洪绶 《伏女受经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洪绶的这一癖好类似毕加索,
大概艺术家往往需要不断的新鲜感
来刺激自己的创作欲望,
而他们选择的是不断产生的爱情。
四
有人把陈洪绶的仕女特点总结为
“大头短身、比例怪异”,
与中国绘画进行纵向比较,
强调这种特点为“古拙”;
与西方绘画进行横向比较,
称之为“变形”。
(明清 陈洪绶 《夔龙补衮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他的作品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的,
在其早期的作品中,
很多女性形象可以说少有的妩媚秀丽,
比如在《斜倚熏笼图》中,
画中的仕女,
淡眉、细眼、鹅蛋脸、身姿窈窕,
头身比例协调,
让人联想起“含娇倚塌”“柔弱无骨”一类的词语。
(明清 陈洪绶 《斜倚熏笼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有不少专家认为后期的“变形”
与他相对“扭曲”的人生经历有关。
陈洪绶虽然是一个天才画家,
但与老师蓝瑛安安心心做一个画家不同,
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大半生都在谋求功名,
但一而再、再而三的落榜,
加剧了内心的痛苦。
(明清 陈洪绶 《闲话宫事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陈洪绶不安于命运的捉弄,
43岁那年存钱捐了个国子监生,
本以为马上就可以实现个人政治抱负了,
但到头来却是自己最不看重的画师,
再加上良师益友受贬离京,
内心已是伤痕累累的他愤而离京。
(明清 陈洪绶 《斗草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兵入关后,
由于性格软弱,
陈洪绶无力对抗局势,
也没有效仿师友成为以身殉国的英雄,
只有过短暂的出家,
内心十分苦闷。
即便是后来以卖画为生,
他也无法像同时期的李渔那样,
彻底抛弃功名,
认认真真做编剧、搞出版。
迫于生计时,
陈洪绶也参与过为文人所不齿的通俗艺术的创作,
比如为《西厢记》绘制过插图,
为其注入了高雅的文人趣味;
但更多时候他又自然而然表现出内心的清高,
前来求画的富豪官商无数,
他却只字片纸不与,
但对于穷儒小子、美人妓女
却有求必应。
(明清 陈洪绶 《西厢记》插图)
这样的坎坷身世与移民心态,
造就了他晚年人物画“高古奇骇”的艺术风格。
并突破了仕女图在宋代以后愈益狭窄的走向,
为这个“山穷水复疑无路”的领域
开拓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我苏特稿 文/五柳
参考:
《清史稿·陈洪绶传》
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宁瑶《变形的世界 ——从陈洪绶自身浅析其人物造型的“变态美” 》
朱万章《奇傲古拙不失秀雅——陈洪绶仕女画小品》
耿明昭《唐寅仕女画的世俗性倾向与审美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