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谁 高原上的青春接力|小康路上 无问西东

2020年12月18日 15:52:1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东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1995年,南通一位自称“莫文隋”的人,多次汇款帮助当地贫困生,感动全城。经过一番寻找,“莫文隋”是南通大学退休老师汤醇渊。而“莫文隋”,就是但行好事“莫问谁”!去年7月12日,汤老因病离世,但“莫文隋”精神早已生根发芽。从2015年开始,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远赴青海,用青春在高原接力。

  日落之前,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里,孩子们开始了每天的晚读。连绵的群山,稀薄的氧气,朗朗的书声,提醒着支教团6名位老师,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正式开始了。

  陈佳旭,第22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他有备而来。临行前,前几届支教团的师兄师姐们反复嘱托两句话:走进孩子的心,推开世界的门。几千里外的江苏南通,往届支教团成员们也密切关注着高原上的新故事。往届支教团成员表示,当时他也问过孩子们关于梦想的话题,一个班里大概三十几个同学说是放羊,但是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多元了,这可能也是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吧。第一堂课只是破了个题,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触,在接下来的值周,这也是来这支教的必修一课。

  新老师来值周,宿舍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陈佳旭很快被孩子们围住,他决定找点话题,打开局面。从篮球聊到江苏,再聊到未来……话题和思绪越来越远,陈佳旭和孩子们的心却在慢慢贴近。这一刻,陈佳旭觉得,自己好象真正走进了孩子们心里。夜幕下,他和这群孩子,共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课。

  南通大学第21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钱颖科说,值周会瞬间拉进你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 ,从而更喜欢学习。走进孩子的内心,也照亮了自己。让他们在之后的人生里面哪怕仅仅产生一点影响,支教老师们觉得,应该为此全力以赴。

  赵文敏,临床医学专业,在这里教化学。为了和孩子们“套近乎”,喜欢画画的她,客串起了美术老师。天下黄河贵德清,这里的学生与黄河作伴,对着高山读书,在蓝天下奔跑,可家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赵文敏鼓励大家大胆想,大胆画。

  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学生朋毛青措 :“我希望贵德的更多镇上能够建设车站,能建设更多高楼大厦,也能保持着以前一样有很多青山绿水。”尕太才让说,“我以后好好努力学习,考上江苏的大学,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未来的家乡,一定比想象中美

  外面的世界,等着你亲眼去看

  南通大学第20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武加豪表示,支教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帮他们推开世界的门。

  开学半个月之后,第一个半月假来了,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几名老师决定去家访。第一站,是初二学生岗金拉毛的家,这个孩子是上一届支教团成员王晓亮最挂念的。在山路开了近一小时,老师们才到,此时,岗金拉毛已经带着妹妹在村口等着了。

  拉毛的家人不会说汉语,但他们准备了满满一桌子菜,用藏族同胞质朴的方式,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老师。虽然语言不通,但此时,大家的心意是相通的,都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和王晓亮来家访时一样,热情迎接后,空间就留给了老师和孩子。当初,为了帮助拉毛,王晓亮花了不少功夫,课后辅导、口语练习、上门家访……他离开前的那个期末,拉毛的语文成绩已经过了及格线。

  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已连续5年共计21名志愿者前往青海贵德支教,直接教授学生2500余名,并在贵德设立“莫文隋”奖学助教基金。现在,“莫文隋”精神已经从长江入海口抵达三江源头 。

  “第22届支教团的同学们已经接过了支教‘接力棒’,希望他们在贵德这片土地上,接力守护孩子们的梦想、继续弘扬莫文隋精神,努力为祖国教育扶贫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摘自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给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回信。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许薇 南通中心站/陈志斌 编辑/沈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