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弄学:当代年轻人的自我修养?|青年说

2020年12月15日 14:16:1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刘雨楼

  (作者刘雨楼,莫斯科国立大学社会学学生;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个新词语出现在了网络上——糊弄学。所谓糊弄学,最开始在豆瓣小组上出现,小组中16万成员分享着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想去做但又难以拒绝的事情,还对此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即“糊弄”。

  如何委婉地去“糊弄”别人,令别人满意,这可是一门学问。像是有亲戚熟人介绍相亲时,回复“哦哦哦”“好好好”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哦”,能展现出你很感谢他们帮助的感觉。当朋友没完没了地在微信上说着生活琐事时,你可以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得越长,代表你越认真听他讲话。再比如,面对朋友发来的帮砍价链接时回复一个“已停止访问该网页”的截图,或是利用好自己的各类表情包等等,这些聊天技巧都一一被网友开发了出来。

  深究糊弄学出现的原因,其实跟互联网的兴起有着很大的关联。在过去,我们大概率一次只会做一件事,散步时不会看手机,上班时不用回微信。但现在则不同,我们既生活在现实世界,也生活在网络当中,既要做好手上的事,又要处理好网上的各种信息回复。而我们又分身乏术,无法多线操作,这时,我们往往会把那件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糊弄”过去。

  大量的网络信息使我们难以应对,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界限越来越不明确。我们自己也希望这两个世界无缝接轨。例如,我们在网上给别人发消息时,希望他们可以像坐在自己对面聊天一样立刻回复。这一特性,在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身上尤为明显。

  但网络毕竟不是现实,尽管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但它仍然无法满足我们的很多需求。根据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的研究报告,人类的信息交流只有7%是由言语完成的,其他部分由38%的声音和55%的神态构成。但是,声音和神态却很难通过网络传输,我们的想法只能通过冷冰冰的文字来表达。于是,当我们想推脱某件事时,不免需要借助各类语气词或表情包,才能达到不冒犯别人的目的。

  然而,“糊弄学”只能糊弄得了一时。如果一味地浑水摸鱼,用含糊不清的态度面对成长所需要经历的挑战,或是习惯性地缺乏责任心,一不小心就糊弄了自己。例如,在该认真学习工作时糊弄老师和上司,在别人真心需要帮助时含糊其辞,冷漠旁观,都会让我们由佛系糊弄转变为消极怠惰。只有确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才是积极生活的态度。

  偶尔糊弄,不失为缓解生活压力的“润滑剂”;但依赖糊弄,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