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9点,南通福利院启东寻亲微信群的成员们相继来到“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的活动现场。30名寻亲者与志愿者汇聚一堂,交流寻亲进展,大家期盼在更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早日找到亲人。
这些寻亲者大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多是因为家庭困难无法抚养而被遗弃,后被当时的启东婴幼院(孤儿院)收养,接着又分别被启东本地和周边的人家领养。50多年来,他们纷纷成家立业,并都有了第三代。
今年56岁的张亚菊来自合作镇兴隆村,为了早日找到亲人,她一直随身携带着一张泛黄破损的领养证书。虽然在七八岁时就知道了自己是被领养的,但养父母一直对她视如己出,她并没有考虑过寻亲,成家后,一直到养父母离世,才让她有了寻亲的念想。养母生病时,曾让张亚菊整理一个箱子,把这张领养证书给她保留好。
和张亚菊一样,王为平和顾元菊也都是从小被领养的。在她们的记忆中,养父母提供的身世信息不多,但看到很多寻亲成功的案例后,就期待有奇迹发生。
王为平在3个月时在启东婴幼院门口被抱养。据称当时她穿着一套新的棉衣裤,是一个骑二轮车的从海门六甲那边送过来,身上写着农历生日1月20号,估计1966年年底生的。她的养父母很开明,曾跟她讲,有机会的话就去找找亲生父母,“我想要是能找到的话,如果条件允许,我也要去尽个孝道。”
1965年出生的顾元菊在次年3月,同样在当时的婴幼院被抱养。“想想自己年纪也大了,最好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知道了心里就踏实了。”
施凯东是南通福利院启东寻亲群发起人之一,2007年,他在找寻自己的亲生父母过程中,了解到启东还有很多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从2010年开始,他和另外几名寻亲者组建了微信群,主动帮助那些被领养的人一同寻亲。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亲群的规模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四十多人。尽管施凯东至今还没有找到亲生父母,但是看到这些年纪相仿、经历相似的人,他更坚定了自己找到亲人的信心。“在养父母呕心沥血的抚育下,我们现在生活的都很好。只是有句老话,叶落归根,我们都很想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所以迫切想寻找亲生父母。”
受这些寻亲者经历的感染,不少公益人士也积极参与。志愿者陆建聪经过多方联系,专程从上海邀请知名的“老舅妈”柏万青来到现场,为每一位寻亲者录制了求助信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以获取更多的关注。
“现在网络很发达,微信、朋友圈、抖音都可以帮他们一同宣传一下,我想帮助他们能够了却夙愿。” 柏万青真诚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