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今年最值得看的国产电影之一|荔枝娱评

2020年12月10日 14:32:3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陈子非

  (作者陈子非,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纪录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处境一向颇为艰难。可以预见的是,许慧晶执导的纪录片《棒!少年》很难赢得像商业片那样的话题度和票房。但如果从质感上看,《棒!少年》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非常值得一看。

  《棒!少年》记录的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的经历。 

  棒球运动在国内很冷门。根据2015年的《中国棒球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仅有50块普通棒球场,注册球员一千余人。这几年棒球场和注册球员人数都有了提升,但数量仍非常少。不妨做一个对比。美国有一亿以上的棒球人口,日本有七千万以上的棒球人口,韩国三分之一的国民是棒球人口。棒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受欢迎,主要也源于它是一项“中产运动”,对场地、训练设备等有较高的要求。

  《棒!少年》由此具备了一种反差感。孩子们学习的是一项在中国很冷门的运动;并且,他们都不是出身中产家庭,恰恰相反,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都是“事实孤儿”——父母没有双亡、但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他们。棒球能为他们的困境人生,找寻到新的出路吗?

  纪录片主要聚焦了两个孩子的故事:马虎和梁正双。一个来自宁夏农村,一个来自河北农村,家庭条件都相当贫困。马虎的母亲在他三岁时逃离了家庭,父亲爱喝酒,并且常年在外打工,马虎缺乏管教,三餐都无法保证。梁正双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出生后就逃离了,他有一个双胞胎哥哥送人了,他跟着大伯生活,大伯又罹患癌症……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这样一段苦难史。如果他们不是来到棒球基地,他们的人生基本可以一眼望到底,他们很有可能重复着父辈的命运。

  这是《棒!少年》一个重要的价值:它让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被他们所忽视的生活。但这两种生活,共同构成了今日中国的完整模样。我们只有看到这些困境儿童的存在,我们才能帮助他们,才能一步步消弭城乡之间的差距。

  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纪录片,《棒!少年》的另外一条主线是运动少年的成长。马虎与梁正双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马虎人如其名,特别“虎”,刚来棒球基地时,他就像个小霸王,到处惹是生非,不服管教。但在教练的管束下,他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队内主力。梁正双的个性沉稳内敛,他的优势是非常稳,缺点是心理素质差,缺乏那种敢拼敢闯的劲头。但随着时间推移,梁正双也慢慢融入队内,在赛场上也具备了“狼”的气质。

  这是《棒!少年》的另外一重看点:它有着运动题材作品的热血和燃。尤其当我们知道这群孩子的人生是那么苦,他们通过运动改变命运的那种努力,就显得愈发激动人心。观众都愿意为他们喝彩,为他们献上祝福。

  纪录片之所以冷门,是因为它的戏剧性不像剧情片那么足。但《棒!少年》却跟剧情片一样好看。它在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影展上斩获了最佳纪录片的奖项,颁奖词写道:“流畅的剪辑、超越线性的时间叙事、与完备的电影技术的高水平融合,在动人又诚挚的成长故事中,彰显了人性的温存与希望。”诚哉此言。导演在纪录片中大量使用电影手法,比如非线性的时间叙述、蒙太奇、平行剪辑、声画配合的抒情等等,这让《棒!少年》既带有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实性和现实介入感,同时与青春题材和运动题材的电影一样,有少年成长、有体育热血、有丰富的起承转合……

  《棒!少年》值得推荐。它很适合家长带着孩子去观看。很多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并不知道在中国的另一块土地上,他们的同龄人正在经历着什么,为了改变命运又付出了多少。当孩子们知道自己有多幸运,他们会更加懂得珍惜。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