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王玉星
“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因自然条件差,历史上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12月5日,《新闻联播》头条聚焦“西海固之变”,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群众饮水和住房安全、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以及贫困家庭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情况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报道,而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减贫故事、一项项精准滴灌的扶贫措施,既让昔日穷乡“焕新颜”“披金银”“瓜果香”,也让千千万万贫困群众的命运得以改写,脸上洋溢出幸福笑容。从“苦瘠甲天下”到“甩掉贫困帽”,“西海固之变”背后蕴藏着脱贫攻坚“制胜的密码”,这是制度优势的彰显、奋斗姿态的折射和减贫经验的贡献。
“西海固之变”彰显制度优势。自1996年以来,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特别是从最初的资金帮扶、劳务输出、产业合作,再逐步深入到发展模式的借鉴,闽宁牵手24年为西海固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70元,贫困发生率降为0.197%。脱贫速度如此之快,不仅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更成为了中国制度优势的一个绝佳范例。
“西海固之变”折射奋斗姿态。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只有锲而不舍不断奔跑,才能早日抵达梦想的彼岸。以闽宁镇为例,历经20余年,6.6万名群众陆续走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来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荒漠地,将“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的“干沙滩”,改造为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的“金沙滩”。可以说,无论是“向沙要粮”的顽强毅力,还是“平地建镇”的无畏勇气,归根结底都是“奋斗”二字。如今热火朝天的逐梦小康,遍地开花的直播售货,无不是闽宁人拼搏奋斗的时代缩影,折射出中国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
“西海固之变”贡献减贫经验。漫步于今日西海固,转目间山川凝翠景色频换,移步处牛壮羊肥产业兴旺,背负太久的贫困标签自此被封印在历史深处。回望走过的路,从最早实施有组织易地搬迁扶贫的“吊庄”移民模式,到拥有国内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旅游扶贫模式,再到被国务院扶贫办点名推广的金融扶贫模式……面对这场攻坚战,西海固探索出的扶贫模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不仅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信心,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
“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西海固成功实现从贫困到富裕的蜕变,蕴藏着我国脱贫攻坚“制胜的密码”。只争朝夕、接续奋斗,乘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浩荡东风,向着山绿民富的美丽新画卷奔跑,我们将不断续写人类战胜贫困、走向文明富裕的新历史!(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