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推出特别策划《小康路上 无问西东》,一起解码脱贫攻坚中的江苏力量。
青海省化隆县,曾因拉面而得名,为了脱贫致富,当地人依靠一碗面闯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苏无锡的干部去化隆挂职副县长,化隆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是如何打通的?来自江苏的发展经验又在青藏高原上书写出了怎样的传奇一页?
2002年,考古学家在青海省海东市的喇家遗址发现了一碗4000岁的拉面,比意大利面足足早了两千年。从喇家遗址循河而上,转过几个弯就到达了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就是“拉面之乡”化隆,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九曲黄河,化隆点睛。伴随着呼啸掠过的长风和缱绻浮动的白云,四千年后,在这儿拉面还是亘古不变的乡土滋味。
正宗化隆拉面讲究一清(汤)、二白(萝卜) 、三红(辣椒油)、四绿(香菜)、五黄(拉面)。在化隆,人们热恋乡土,酣畅嗦面,大口嚼馍,可因为山大沟深,一直以来,化隆都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王琪,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副区长,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他告诉记者,自己刚到化隆县的时候,全县没有一辆公交车,没有一家电影院,很难想象这里的孩子要走几个小时的路去上学。
德恒隆乡,化隆县六个深度贫困乡之一,也是王琪的扶贫连点乡。在王琪看来, 大美青海的“大”,从生活或者说生产经营角度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制约,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边的老百姓生活之难、发展之难以及脱贫之难。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再难,也要走出去。1988年,首家化隆拉面店在厦门开张。凭借勤劳、果敢与乐观,如今化隆人把拉面店开到了全国各地。哪里有化隆拉面店,哪里就有“拉面办事处”。
化隆驻无锡市“拉面办”主任马林说,就是要让拉面人安心在异地他乡创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马林在无锡开路搭桥,王琪则在化隆推动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帮助更多人走上拉面创业路。
通过拉面培训,包海买夫妇走出大山,来到无锡创业,他们在锡山区政府食堂里忙碌着。拉面扶贫窗口开进政府食堂,这是全国首例。包海买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两口子一年能有13万元的收入。
作为娘家人,马林给很多像包海买这样的化隆人,解决了开店、办证、住房等问题。化隆人在全国开了1.8万家拉面店,三年来,仅江苏就新开化隆拉面店700多家。如今,马林基本上一年中有200多天在无锡,他说,江苏干部对化隆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还是要依靠当地老百姓自己去努力,去改变贫困的面貌。
2017年以来,拉面经济“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直接带动化隆近一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但这,还不够。王琪发现,化隆的牛肉拉面为什么不能用化隆当地的牛羊肉呢?留守在化隆还有将近20万人,他们完全有条件,也理应当成为拉面经济的重要一环。
如何整合农户手里的牛羊,延长拉面产业链,创造更大效益呢?王琪希望,把江苏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的经验带到青海化隆。
化隆县德恒隆乡乡长多杰才旦心里也在犯嘀咕,扶贫干部提出来的江苏发展模式,在青海当地到底能不能实现呢?
为了让多杰坚定信心,王琪专程安排他去了趟无锡。当时,整个德恒隆乡还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而锡山区一个村的集体年收入能超过一千万元,多杰被深深触动了。
在德恒隆乡,以前农户养殖牛羊是散养的,每个家里养殖规模也不大;养殖场建成以后就把所有的分散养殖集中起来。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养殖合作社和拉面店之间因为商业模式的差异,没有办法直接发生联系,这就需要找一个中间体,于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应运而生。
在化隆县甘都镇福顺德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多杰几个月来最开心的一天,又有一个村与当地最大的牛羊肉销售企业谈下了意向合作。
公司负责人马永明告诉记者,公司做大做强以后,村里农户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以前老百姓卖一头牛大概是7千元,现在可以卖到8千至1万元。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是“江苏经验”在青海化隆的成功运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县委书记刘建昱认为,江苏挂职干部们发挥的作用一是“智能导航”,路往哪儿走,给化隆确定了发展方向。另一个就是“科技外脑”,江苏的干部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很好的技术;还可以说是“涡轮增压”,就是为了让发展的车轮跑得更快一些。
目前,化隆36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真正实现了“造血”功能。2020年4月,化隆县成功脱贫摘帽。而王琪的三年挂职生涯,也将告一段落。
多杰才旦乡长坦言,王琪即将离开化隆,真的有点舍不得;不光是自己一个人舍不得,化隆人民都舍不得。
路虽远,行必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王琪说:“对于江苏人而言,吃面有常来常往的意思,这一根拉面萦绕的两地情缘。我将永记于心,虽然化隆脱贫摘帽了,但是江苏的帮扶不会摘,苏青两地的情谊也不会断,未来路上,我们依然会并肩向前……”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许薇 郭锴峰 无锡中心站/刘康亮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