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吕俊程
今年12月5日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今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多样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员志愿者当先锋献爱心,消恐慌、辟谣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科学防护意识;社区志愿者走街串巷、入户排查,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各类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积极筹措防疫物资,第一时间送达防疫一线;还有不少爱心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共同助力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红马甲”“红袖章”开遍全国大地,为我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志愿者在抢险救灾、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志愿服务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但与此同时,志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与挑战。比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志愿者就近就便个性化参与服务的机制还不够成熟;目前虽已初步建立了部门依法履责、社会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但志愿服务尚未完全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运行机制仍需健全;志愿服务的激励保障不够有力等。
要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首要在于构建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凝聚志愿服务“源动力”;其次,要抓好志愿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增强志愿服务“感召力”;同时,还需构建完善的激励体系,提升志愿服务“吸引力”。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让我们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志愿之花开遍神州大地,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共识,贡献志愿者蓬勃的精神力量。(吕俊程)